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业,在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新形势下,传统养殖业逐步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具有环保、节水,高效等特点,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动工厂化养殖的进步离不开自动化养殖设备的研发,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替代人工操作的现代化设备,如投饲机,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定时吸污装置等;在生态保护邻域尤其是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由于需要大量的保护性养殖,且对养殖过程中的实验变量有较高的控制精度要求,也出现了一些自动化实验养殖设备。不论是工厂化养殖设备,还是实验养殖设备,都存在功能单一,各个设备控制器不统一,系统间兼容性差,配合反馈性差,维修困难,学习使用成本高等问题。水产养殖的各步骤间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无法完整的完成整个养殖流程,因此常常需要人工调节设备间的运行或手动操作部分步骤。因此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养殖步骤间的联系,建立和优化养殖设备间的配合与联动反馈,来设计和制造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符合鱼类养殖对自动化设备的需要。因此本文设计并制造了一套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鲟鱼试养实验。鲟鱼幼鱼自动养殖系统采用新型PLC、螺旋杆送料机构、减速电机、撒料盘、液位传感器、造流器、电动阀、自动双通道排污装置、水质监测探头,水质监测探头,DTU无线传输设备等,参考人工养殖流程设计程序,可实现各养殖步骤间的自动协调;全自动实验养殖系统包括自动投饲系统,自动排污系统,水质监测反馈系统,水流调节系统,及子系统间配合反馈系统,功能较为完善,且作为小型的系统具有调节改造方便快捷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为大型全自动养殖系统,提供参照,积累经验。该系统的模型样机,制作采用目前成熟的技术,性能可靠,绝大部分零件采用标准件和自制件,成本低,复杂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更换快捷,大大节约维修时间,密封部件采用环氧树脂封灌技术,制作简单,且耐用性强,各子系统均采用可视化编程控制器学习成本低,同时方便二次开发和后期改进。系统模型样机容积1.57 m~3,适宜养殖密度23 kg/m~3以下。利用出料减速电机、蜗轮、送料蜗杆、出料口电磁阀、撒料减速电机,撒料盘等制作的试验样机投饲部分,采用螺旋推进行式供料,经测试计算得出,选用减速比为40、额定转速为120r/min、额定转矩为1.2 kg/cm、额定电压为DC24V的减速电机,可满足最大投饲能力(kg/h)≥18的要求;撒料采用离心式撒料盘,选用转速为350 r/min的撒料减速电机,可达到理想的饲料分散效果;试验样机出料口设置的电磁阀,可在投料后及时关闭,配合料盒上端带有密封橡胶圈的顶盖,可获得良好的密封性,避免长期储存的饲料吸潮变质。系统中的自动水流集污排污系统是应用双通道排污管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全新设计,主要由基础供水管道、电动阀、前置过滤器、水质监测系统、造流器、吸污装置等组成,可与投饲系统及水质监测系统配合工作,根据投饲状况调整排污时机和集排污时间。利用造流器与水质监测系统相配合可使养殖槽供氧更加均匀并合理调配供氧时间,利用造流器与自动排污系统配合可达到与传统大换水排污相似的排污效果。对样机进行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以鲟鱼3号饲料及螺距为1.5 cm的送料螺杆为测试标准,实验样机料盒储料量为1 kg,投饲能力为0.3 kg/min,与相似体积的投饲机相比,投饲精度更高,投饲量误差在±0.5 g范围内;在撒料均匀度方面,通过与传统自由落体投料方式的投饲机和人工撒料做图像对比得出,试验样机的料均匀度优于自由落体投料和人工手撒;在料盒密封性方面,通过与完全密封装置储料与常规饲料保存方式下的饲料吸湿率对比得到,系统供料方式密封性良好。在鲟鱼试养测试中,使用该养殖系统养殖的2018年长江鲟子三代较传统流水养殖的鱼体平均增重提高了35.56%,饵料系数降低了26.28%,养殖初末体重变异系数下降了31.46%;在养殖过程中,系统在投饲前自动运行排污系统,并在排污结束后关停水流系统,待自动投饲结束后再次开启水流及排污系统,及时清理残饵和粪便;经过与传统大换水排污对比得出,自动排污系统排污效果与传统大换水排污效果无显著差异,且节水90%,整个试养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在长达5个月的测试中系统运行稳定。
其他文献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柑橘带的核心区,是我国最适宜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截止2019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2.2万公顷和295万吨,产值近300亿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明珠。近些年来,橘农误认为施肥量高则产量高,盲目施肥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磷肥施用量高、土壤磷素累积量高、碳磷比失衡、环境风险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特别是有机磷)周转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加重三峡库区水
碳氮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碳氮循环也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机氮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氮组分含量易受到土壤类型、耕作管理模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丰度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以重庆地区典型的紫色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铜(Cu)、锌(Zn)、铁(Fe)、锰(Mn)、硼(B)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清晰掌握其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重庆市采集的479个耕地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硼在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
硝化作用是氮(N)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硝化作用的底物和最终产物都是微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又可以通过反硝化过程或者厌氧氨氧化过程造成氮气(N2)挥发或者硝态氮的淋洗方式而导致损失。所以研究硝化作用过程对提高土壤的氮肥利用率及降低氮素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经典硝化作用是由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
三峡库区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逐年恶化,对库区及长江下游人民生产发展、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造成极大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点源污染如企业排污点、城市排水口等受到较好的控制,而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库区水环境富营养化严重的罪魁祸首,如何科学防治库区农业非点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03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后水体的流速变缓,自净能力降低,如若不采取措施,会加剧库区的水质污染,从而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
目前许多果园仍然采用清耕管理模式,导致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如何提高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能够向土壤输送丰富的有机碳源,起到培肥地力,固碳减排的作用。但绿肥作物覆盖时间、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绿肥类型和果园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仍不清楚;绿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果园系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文首先
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
伊朗国家形成之初,多民族的现实一直存在于其历史发展之中,并对其国家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妥善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成为伊朗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伊朗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渠道之一,在19世纪之前多位统治者的努力下,伊朗的统一国家意识逐渐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社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国内变革,在巴列维王朝两代君主,以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治下,伊朗的少数民族的身份逐渐从民族分离主义因素转换变
水土流失及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目前需紧迫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库区的空间位置、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分布等问题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加困难,水土流失导致的养分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流失途径为径流和泥沙携带。目前国内外关于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径流与泥沙氮流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径流小区观测试验以及数字模拟等方法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氮素流失途径展开
紫色土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丘陵和四周山区,是西南地区农业主体区域,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侵蚀地带。紫色土是一类具有较多优势和潜力的土壤资源,其风化成土速率快、土壤矿物质含量高,但土体较薄、质地松软、孔隙度大、入渗能力高、物理风化强烈。因此,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退化严重,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之一。紫色土坡耕地人为扰动最为频繁且具有周期性、高强度的特点,坡耕地生产过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