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初年是同本民族一国家形成并踏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时期,面对西方的入侵和文化母国——中国的衰落,思想界对确立什么样的日本文化身份给出了各种答案,而日本最终选择了成为东亚霸主并为此不惜发动侵略战争的错误道路。这使我们必须对同本近代思想界关于文化身份的符号化思考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本论文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选择近代同本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以揭示文学家夏目漱石的文化价值。本文首先指出,近代的同本政府为了实现一种“想象的共同体”,通过“言文一致”进行了和18世纪国学者相通的声音中心主义运动,从而“建构”了日本近代文学,使其与民族一国家具有了起源上的同一性和相互补充强化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夏目漱石通过自己的文学实践,十分难得地坚持了充满隐喻意味的“文”的探索,对近代同本文化身份给出了“文”——这样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回答。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后四章为分论,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提升。第一章对文化身份的有关问题、日本近代文化身份的探索与近代文学的形成做了相关的论述。第二章分析了漱石在《文学论》一书中对“文”的探讨,指出他通过(F+f)的公式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学和文化模式:首先它揭示了在阅读的瞬间,通过符号媒介而构成的作者、读者、语境等几个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场”的概念;其次,这种“场”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中 ,便是具有强烈情绪唤起力的比喻性语言的成立;第三,这种比喻性语言意味着对道德丰义的反拨。第三章过刈漱石“写生文”观的梳理,论述其早年在文体学层面对“文”的追寻。第四章分析在“中性化叙述模式”已成为文坛主流的背景下,漱石却使用现在时。写作、有意凸现叙述者,坚持了前代式的叙述模式,由此实现了叙事学层面的“文”。第五章通过对漱石精神结构形成过程的梳理和对晚年“则天去私”内涵的分析,说明汉文学是其“文”的思想的主要来源。并通过《满韩处处》等文本的分析,指出其“文”的不乇底性。第六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分析了夏目漱石的“文”与隐喻的关系、“文”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发展轨迹及与日本现代性的关联。指出“文”是一种充满审美意味的隐喻,体现了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