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石油地质及油藏地球化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剖析双城—太平川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化学组成入手,进行油-油对比、原油族群/组群划分、油源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原油成熟度的细微差异以及非烃含氮化合物的地色层效应,示踪油气运移/油藏充注方向、途径和充注点。
结果表明,双城—太平川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属于同一族群,反映其烃源岩的有机相特征一致;根据原油成熟度的差异,可以将原油分为3个组群;青1段暗色泥岩为本区原油的主力烃源层。其中,王府凹陷及其周缘地区原油来自于王府凹陷的青1段暗色泥岩;长春岭背斜带上的低熟原油来自该地区的青1段泥岩;太平川地区,朝阳沟油田、榆树林油田及其周缘地区原油来源于三肇凹陷青1段暗色泥岩。对双城—太平川地区石油运移、油藏充注的示踪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主要存在南、北两个石油运移/油藏充注系统。北部充注成藏系统以升46、树14井以及肇20、树17井一带为充注点,石油运移/油藏充注的总体方向为自西向东运移/充注;南部充注成藏系统以双32、38井为充注点,总体上展现出石油从双32、38井向周缘方向运移/充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