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中医“动静结合”理念指导下控制性适度微动对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1.选用正常成年家兔制作模型,用自制的滑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在滑动固定器上装有霍尔元件磁场位移传感器,每三天采集一次实验家兔自由活动时断端位移时的位移变化,选取每次测量所得到的骨折断端位移的最大值进行记录。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家兔自造模至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骨折端微动位移大小随骨折愈合过程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2.以该规律结合人体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研究,设定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早期骨折端微动变化范围及参数。利用高灵敏度位移传感器测量在外固定支架条件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位移变化。3.根据负重过程中位移的大小与规律设计出的骨折断端动态监控调节系统指导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术后动态监测下的康复与功能锻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1-36岁青年胫骨干中下段骨折病人63例,实验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7天内行患肢制动。术后第8天开始扶双拐在骨折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下运动,控制术后8-14天,每天40-150步,微动范围为0.7-1.3mmm;术后15-21天,每天280-400步,微动范围为0.4-1.Omm;术后22-28天,每天600-900步,微动范围为0.2-0.6mm;术后29-35天,每天900-1100步,微动范围为0.1-0.5mm;术后36-42天,每天1100-1500步,微动范围为0.05-0.5mm;42天后按36-42天控制步数行走。同时考虑到每个病人的个体特点,每天的行走步数仅作为参考,以患肢的承受能力和不出现明显不适反应为度,可适当调整。对照组患者不安放骨折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第8天扶双拐下床行负重行走,根据本院以往该类病人术后康复经验进行指导,即术后8-14天,每天40-150步,负重3-5kg;术后15-21天,每天280-400步,负重6-10kg;术后22-28天,每天600-900步,负重10-15kg;术后29-35天,每天900-1100步,负重15-20kg;术后36-42天,每天1100-1500步,维持在20kg左右。患者每天负重训练开始时用患肢踩踏体重计的方法确定踩踏的力度,使病人掌握踩踏的力度后进行负重行走。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自术后第6周开始每两周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并按临床愈合标准进行判断,确定每名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达到临床愈合的时间。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组31例患者,8-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26例;12-16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5例;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32例患者8-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14例;12-16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14例;16-18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3例;有1例患者失去随访,至随访结束,31例达到骨性愈合。实验组患者8-12周有26例达到临床愈合,对照组8-12周有14例达到骨折临床愈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采用X2检验,X2=5.226,P=0.022<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有可比性,两组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的患者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结论:有利于21-36岁青年胫骨中下段骨折愈合的微动范围随骨折愈合进程的变化规律与动物实验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采用这种有限的随骨折愈合进程逐渐减小的骨折端微动可以促进青年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早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