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一直以来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关注的主题之一,与盈利性和安全性并称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当前,多种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普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并且这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大,并阻碍了其经营战略转型的步伐。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遭遇外资银行强势挑战的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化解这种流动性过剩就成为决策层、银行界和学术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本文的理论部分,文章回顾和总结了银行流动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相关的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理论,指出流动性过剩的非经济性,为后文搭建了宽广的理论平台。接着,本文从多个方面揭示了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分析其对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并以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金融危机为例,以引起各界,特别是银行业界对流动性过剩的高度重视。在对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分析中,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出发,分析微观和宏观经济因素在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中的角色。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当前的银行流动性过剩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长期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所积累的巨额外汇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基于投资储蓄模型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指出高储蓄率、产能过剩以及外资主导型的贸易顺差结构相互交织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因素。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要彻底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有关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宏观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消除其形成因素。鉴于本文更多立足于商业银行,因此政策建议也更多的是针对商业银行。文章指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应该首先从内部流动性管理入手,建立更为精确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在准确地了解银行流动性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尝试改变经营观念,拓宽资金的放贷渠道,例如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农村贷款。除此之外,作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向综合经营模式转型,加大自身资金的运作空间,以化解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