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痰热清注射液作为清热解毒法的代表药物,在脓毒症病程的早期阶段积极进行干预治疗。通过观察其对相关的疗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脓毒症毒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提供新的优势途径。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EICU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63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分别纳入相应的组别。男性32例,女性31例。其中,脱落病例2例,系对照组、治疗组各1例,均为男性,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第2、4天,由于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剔除误纳入组病例2例,系对照组男性1例,入院后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治疗组女性1例,入院后明确诊断为成人Still’s病。最后符合实验要求者5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0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2.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按2008年SSC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Qd静点治疗7天(滴速<60滴/分)。3.观察并比较入院当天(D0)、第三天(D3)、第七天(D7)、第十四天(D14)疗效性指标(APACHEⅡ评分、中医症候积分、28天病死率)、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标志物、血气分析、血乳酸、PCT、CRP)及实验室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1、IL-6)变化,并进行组内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身高、APACHE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PCT、CRP水平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TNF-a水平分别为115.31±19.20ng/ml和118.4±21.09ng/ml, IL-6水平分别为263.86±120.50pg/ml和259.98±117.89pg/ml,IL-1水平分别为180.51±102.12pg/ml和182.44±105.10pg/m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D14)组内比较TNF-a分别为90.29±13.55ng/ml和66.13±10.97ng/ml,IL-6分别为199.49±86.57pg/ml和105.60±45.25pg/ml,IL-1分别为148.6±68.72pg/ml和115.25±50.95pg/ml,P<0.05;治疗后(D14)组间比较,P<0.05,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是显著不同。3.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PCT水平分别为14.86±6.34ng/ml和14.91±6.41ng/ml,CRP水平分别为135.41±61.20mg/l和136.04±62.09mg/l,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03±1.13mmol/l和5.09±1.15m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D14)组内比较PCT分别为4.98±2.49ng/ml和2.54±0.89ng/ml,CRP分别为88.67±33.28mg/l和50.46±26.50mg/l,血乳酸为2.50±1.03mmol/l和1.35±0.95mmol/l,P<0.05,提示治疗均有效;治疗后(D14)组间比较,P<0.05,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是显著不同。其他安全性指标,如肝功能、凝血指标、心肌酶等,在治疗组中下降明显;同时痰热清治疗组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4.疗效性指标比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8.92±2.90和19.11±3.21,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为7.33±1.49和7.35±1.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D14)组内比较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2.58±2.73和8.99±1.98,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为5.24±2.30和3.01±1.93,P<0.05;治疗后(D14)组间比较,P<0.05,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是显著不同。愈显率对照组为16.7%,治疗组为51.7%;28天病死率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为34.5%,P<0.05,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是显著不同,提示治疗组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1.清热解毒法治疗脓毒症毒热证可以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水平,抑制过度炎症反应;2.可以降低PCT、CRP、血乳酸水平,纠正酸中毒,纠正内环境紊乱,重建免疫平衡;3.可以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因子或内毒素对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4.清热解毒法治疗脓毒症毒热证可以降低APACHE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愈显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5.本研究验证了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正确性及可行性—清热解毒方药所解之“毒”,不仅包括外源性之毒(如内毒素等),还能解内源性之毒(如氧自由基和炎性细胞因子等),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