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为设计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由此不断衍生出的逻辑化的数理体系也的确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为我们规避了许多设计实践中的缺憾。然而,面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片面的追求科学认知途径指引下的逻辑思维模式,致使设计逐渐演变成科学量化的过程,盲目追求技术的现代化,严重缺乏文化维度的思考,导致城市“千城一面”、“一病百病”。同时,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设计思路,严重忽视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人的价值实现功能,缺乏对人心理的探索与人性的理解,也导致了人的“异化”。面对传统文化的崩溃,外来文化的攻击所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却无法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造成日渐迷茫与挣扎。中国人终将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世成为时代讨论的重要议题。故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以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转而以不同的认知途径,即艺术认知途径,衍生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理念,而不是试图运用某种机械的自然科学模式去套用当代景观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认知媒介的参照,以现代的分析方法复归传统山水画中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实现古代山水画价值的现代性传承,及其结合现实景观营造的认知可能性探索。进而提出基于“山水”概念的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营造,建立一种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平台,使设计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根系上,提出对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理念和环境观念,从传统中吸取一些目前仍然有生存力的内容,为工业城市带来更好的景观、更理想的秩序。这实质上是对一种中国式生态栖居的追求,营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中国式“逸境”栖居。这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设计模式,更不是表面的遁迹山林,而是一次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上设计思维方式的反思过程。它不是一种古老风格的映射,也不是要堆山理水的特定发展机制或规范导则。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不以城市为必然结果的探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表达。通过回归本体的哲学思考过程,以期以艺术认知途径成为科学认知途径的有力补充,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求得对城市环境的另一种理解作为设计思维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