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茶工厂化生产的品质变化与工艺改进初探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砖茶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压制型黑茶,由微生物发酵形成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甘醇的独特品质特征,历来是我国边塞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饮品。本试验主要以湖北青砖茶工厂化生产中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探求青砖茶品质形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青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行初步改进。试验结果表明,青砖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洒水渥堆,堆大堆陈化,后续加工(复制、汽蒸、压制、干燥)等工序,其品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渥堆后,感官品质中的汤色由黄绿转化为橙黄、橙红明亮;香气由青气、酸臭转化为油膜气略带霉味、陈香;滋味由青、臭转化为醇正;叶底由青色、青褐色转化为猪肝色。同时,其内含成分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堆温、含水量、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儿茶素总量及其组分EC、GCG、GC、EGC、EGCG含量以及干茶色差中的L值、b值下降,茶褐素含量增加,而水浸出物、可溶性糖、C、CAFF、GA含量及a值前后变化规律不明显。青砖茶渥堆过程中香气成分主要以醛类、酮类、醇类为主,且香气组分含量也有明显提高。其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己醛、6-甲基-5-庚烯-2-酮、壬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反-3,5-辛二烯-2-酮、苯甲醛、α-紫罗酮、3-癸炔-2-醇、辛醛、反-2-辛烯醛、芳樟醇氧化物、正庚醛、反,反-2,4-壬二烯醛、香叶基丙酮,这些香气组分以青草气、蘑菇香、果香、皂香、脂肪香、坚果香、甜香、花香为主,由于不同含量、比例的共同作用下构成青砖茶的香气。从不同堆层来看,一翻前,上层样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低于中下层,而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高于中下层样;下层样的茶褐素含量高于上中层样。一翻后,各堆层差异逐渐变小。经聚类分析显示,青砖茶渥堆过程按品质成分划分可分为3个时期,其中第Ⅲ时期为渥堆中后期,即9-29 d。表明青砖茶渥堆的品质成分在一翻前(9 d)已基本转化完成。因此提出9 d是青砖茶渥堆发酵适度的时间,这为青砖茶渥堆发酵工艺改进提供了依据。青砖茶陈化过程中,汤色由橙黄逐渐转变成浅橙红明亮;香气中的油膜气随着陈化进程逐渐变淡,陈香逐渐变浓;滋味逐渐变醇和,陈香逐渐加深;叶底颜色以猪肝色为主,夹杂青褐色。此外,在陈化过程中,游离氨基酸与茶多酚含量持续下降,而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前后变化不显著,从而使青砖茶滋味收敛性下降,更加醇和。从茶色素含量变化来看,茶红素含量下降,茶褐素含量继续上升,而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其中,由于陈化作用,茶褐素含量的上升正好符合青砖茶品质形成规律。经聚类分析显示,青砖茶陈化过程按品质成分划分可分为4个时期,其中第Ⅳ时期为陈化中后期,即90 d-360 d。表明90 d后青砖茶陈化品质实则已基本转化完成,这为青砖茶陈化工艺改进提供了依据。青砖茶后续加工中,感官品质中的汤色由浅橙红转变为橙红明亮;香气经过复制后霉味消失,以陈香为主;滋味整体为醇和;叶底经过汽蒸后以猪肝色为主,无花杂。此外,在后续加工中,青砖茶中的可溶性糖、茶褐素含量下降,茶多酚含量有所上升,而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转折点主要在汽蒸工序,这说明汽蒸对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影响较大。其中,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均高于里茶,但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低于里茶。青砖茶陈化与后续加工中,主要香气物质是醛类、酮类、杂氧化合物。其中醛类化合物的比例在陈化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后续加工中持续上升;酮类、醇类、酯类、杂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的比例在陈化过程中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后续加工中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陈化270 d-360 d与复制后、汽蒸后的香气成分变化明显。此外,青砖茶的加工工艺中渥堆透气性、渥堆方式、陈化方式进行初步改进的试验结果如下:(1)在渥堆透气性方式中,上部透气处理的青砖茶品质较好。同时,不同原料透气性发酵方式,以渥堆毛茶、陈化毛茶为原料,在透气性好的装置中渥堆发酵的青砖茶品质较好。(2)5个品种不同渥堆方式,一次渥堆时,槠叶齐品种的青砖茶综合品质最好;而二次渥堆中楮叶齐、本地冬青品种的青砖茶品质均较好。(3)陈化工艺的不同干燥方式,晒干(未遮光)处理的青砖茶综合品质最好;不同干燥温度处理,干燥温度为50℃时,其青砖茶综合品质较好;不同陈化堆高处理,堆高为10 cm,20 cm的青砖茶综合品质较好。
其他文献
有机氯农药和无机重金属农药曾广泛应用于我国农田,农药长期残留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土。这类污染土的渗透特性对农田耕土水分运移和污染质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生产和农药污染土综合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硫酸铜(CuSO4)污染土和三氯乙酸(TCA)污染土为研究对象,对长期残留农药污染土的渗透特性进行了研究。接着以农药渗流的污染土柱为研究对象,研究渗流行为对黄土渗透特性的影响。最后从元素、浊度、矿
学位
大部分的陆地植物都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丛枝菌根能够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柑橘根毛稀少,需要依赖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互惠共生体来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因此研究柑橘菌根共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关于柑橘丛枝菌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分子水平的研究甚少。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一些miRNA可能参与了柑橘丛枝菌根共生过程的调控,但其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一方
学位
樱桃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型蔬菜,因其果实小,色泽鲜亮,风味佳而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樱桃番茄有红、粉、黄、紫、绿等多种颜色,扁圆、圆形、长圆、桃形等多种果形,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人们对樱桃番茄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本研究利用番茄课题组现有育种材料,通过调查樱桃番茄植物学性状、花序性状、果实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口感测评,结合分子标记鉴定技
学位
番茄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种植区域广,面积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大果番茄中,粉果番茄的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粉果番茄育种起步早,但种质材料并没有红果番茄丰富,存在耐贮运、耐裂性和抗病性差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量、品质、抗病性和耐贮运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市场的需求,培育出高产、优质和抗病性强的粉果番茄品种十分必要。本试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经过田
学位
土壤分离作为土壤侵蚀的初始过程,其发展过程受制于土壤抗剪强度与水流强度的非协调机制影响,虽有不少成果面世,但其力学机制仍尚不明确,且对于季节性冻融作用涉及较少。为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融模拟、水力冲刷剥离与土壤力学性能试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分离能力与水流强度及土壤质地的耦合关系,构建非冻融条件下的土壤分离能力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冻融作用对土壤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学位
随着我国番茄品种种植结构的变化,市场对红果番茄品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选育聚合多种抗病性和商品性优良的红果番茄品种以满足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分子标记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为番茄育种工作带来了便利。本试验结合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番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的选育。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性状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筛选出配合力好的自交系和优良的番茄杂交组合,为选育聚合多种抗病性、产量高、品质好、长势强等
学位
竖井旋流泄洪洞作为一种新型生态环保型高效消能工,利用水流在洞内旋转进行消能与防蚀,从生态友好理念上有效实现了工程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由于各竖井旋流泄洪洞工程特点不同,部分体型结构较为复杂,有些体型设计还尚处于探索阶段,内部会产生复杂的水力特性,因此本文依托于贵州某水库竖井旋流泄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对该竖井旋流泄洪洞体型调整及相应水动力学特性作深入的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协助获得各水力要素完整
学位
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是蔷薇科草莓属的二倍体野生种,因其具有基因组小、植株矮小、生长周期短、日中性开花、易进行遗传转化等多种优势,已逐渐成为八倍体栽培草莓的模式植物。又因蔷薇科植物具有相似的花结构,森林草莓也成为了研究其他蔷薇科植物花发育的良好模型。花果发育与果树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对其调控机制知之甚少。通过突变体克隆和发掘基因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也是寻找
学位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它不但是一种广受大众喜爱的果蔬,而且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抗坏血酸作为一种良好的电子供体,参与着生命体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如清除自由基等。在高等植物中,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基本被克隆,但对植物抗坏血酸的合成调控及其响应环境的分子机制还了解甚少。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得到的与抗坏血酸含量显著相关的
学位
目的:观察人参大黄汤联合吴茱萸外敷对晚期胃癌患者肠胃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在基础化疗上采取吴茱萸外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大黄汤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恢复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肠道功能评分(GSRS)、血清中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中医证候评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