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固溶原子和第二相的镁合金导热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集成电路功率密度的增加,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对散热能力和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镁同时具备轻质,高导热和高比强度的特性,是非常有潜力的散热结构材料。纯镁经合金化后力学强度显著提升,但其导热性能却明显降低。如何使镁合金获得良好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的同时,兼顾其导热性能,是开发高导热高强镁合金上面临的重大挑战。金属的导热主要是电子热导,在纯金属中添加合金元素会对电子的自由运动产生散射作用,从而降低金属的热导率,而不同合金元素对镁的热导率影响不同。本研究首先选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合金元素:Ce﹑Nd﹑Sm和Y,制备出不同稀土元素含量的二元镁合金。我们发现,合金热导率都随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先快速降低后缓慢减小。这是因为随着合金含量的增加,合金元素越来越难固溶到镁基体中,而第二相含量逐渐增多,固溶原子对热导率的影响显著大于第二相,在二者综合作用下,合金热导率先快速降低后缓慢减小。稀土元素在镁中的固溶度越大,对电子的散射越强,相应稀土合金的热导率越小。而四种稀土元素在镁中的固溶度大小排序为Ce<Nd<Sm<Y,因此等合金含量的二元镁合金,其热导率大小排序为:Mg-Ce?Mg-Nd?Mg-Sm?Mg-Y。合金元素在镁合金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固溶原子和第二相两种,为了将这两个热导率主要影响因素分开研究,设计了固溶处理实验,得到了不同合金元素含量的镁固溶体和含有残留第二相的饱和镁固溶体两类组织。Ce﹑Nd﹑Sm和Y作为固溶原子对镁合金热导率的影响大小近似,主要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原子体积和化合价,所引起的镁晶格畸变程度以及对电子的散射能力也近似。定量地,每增加一原子百分比的固溶原子导致镁合金热导率的降低值为123.0 W/(m?K),而每增加一原子百分比的合金元素形成第二相导致镁合金热导率的降低值为6.516.4 W/(m?K)。在对固溶原子和第二相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两相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结构模型,并用于计算镁合金的热导率。对于三类常见的镁合金微观结构:第二相含量和尺寸较小且离散分布在镁基体中,第二相呈连续网状分布在枝晶间隙将镁固溶体分割成很多小胞状,第二相含量较多且第二相和镁基体随机分布,分别采用Maxwell-Eucken 1,Maxwell-Eucken 2和EMT模型计算合金热导率,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一致性较好。基于合金元素对导热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出一种兼具高导热和高强韧性的压铸Mg-Ce-Al-Mn合金。当Al含量从0wt.%增加到3wt.%时,压铸Mg-4Ce-xAl-0.5Mn合金热导率缓慢减小而延伸率迅速增加;随着Al含量继续增加,热导率则迅速降低,延伸率缓慢减小。合金热导率主要由镁基体内固溶原子含量决定,而塑性的显著提升主要是第二相的种类和形态优化导致。压铸Mg-4Ce-3Al-0.5Mn合金热导率为107.9W/(m·K),屈服强度为147.2MPa,延伸率为14.1%,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镁合金导热性能随温度的波动而发生改变。在常温镁合金导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温度(20500°C)对镁合金导热的影响规律。Ce在镁中的固溶度很小,Mg-Ce合金中缺陷散射较弱,而声子散射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强使得热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Y在镁中的固溶度很大,Mg-Y合金缺陷散射较强使得合金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而且热扩散系数减小或增加的速率与固溶原子含量密切相关。该速率随着固溶原子含量增加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Mg3Ce(以及Mg12Ce),Mg24Y5和Mg17Al12相的析出分别导致Mg-Ce,Mg-Y和Mg-4Ce-xAl-0.5Mn(x=13)合金固溶原子含量减小,热扩散系数显著增加,热扩散系数曲线呈现凸起峰。而对于Mg-4Ce-xAl-0.5Mn(x=46)合金,Mg17Al12相固溶使得热扩散系数在超过400°C后迅速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钛及其合金作为基底金属广泛用于制作种植体,但由于其骨诱导能力欠佳,往往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以促进成骨。本研究利用海藻糖/冻干将Lenti-BMP-2颗粒负载于TiO2纳米管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改性,并对其骨结合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研究探讨,由于高剂量BMP-2用于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易引发诸多副作用,通过海藻糖/冻干负载BMP-2在保证骨诱导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可否减少BMP-2的负载剂量。材料和
口腔扁平苔藓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黏膜联发疾病,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潜在癌变可能,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长链非编码RNA是这些年来新发现的一类调控型大分子非编码RNA,参与并调控多种生理功能,在多种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有学者构建了正常口腔黏膜以及不典型增生口腔黏膜的基因表达系列文库,发现了多个lnc RNA在不典型增生的口腔黏膜中表达
目的:本研究制备了具有仿软骨细胞外基质纳米纤维结构壳聚糖微球,并探索这种材料通过bottom-up方案及软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体外软骨样组织工程复合体的构建组织工程复合体。材料和方法:1.利用拉针仪和煅针仪加工玻璃毛细管形成毛细微管,并组装形成微流体装置。2.将壳聚糖溶液和环己烷溶液分别注入微流体装置的内外管内,通过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固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后得到仿细胞外基质(ECM)纳米纤维结构的壳
研究目的通过观测CO2点阵激光(简称激光)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乙醇脂质体凝胶(Ethosomal Gel,EG)作用于在体兔耳增生性瘢痕后的组织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调控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采用兔耳腹侧面圆形缺损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待成模后采用不同干预方法。共分为4组:对照组、脂质体治
传统的IP网络将控制逻辑(控制平面)分布到各个硬件转发设备(数据平面,有时也称转发平面)中,以紧耦合的方式提高了整体网络的可靠性。但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应用不断增多,这样一种方式的弊端变得越来越明显:一是分布式的控制平面使网络运维越来越困难;二是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紧耦合使网络创新难以实现。为此,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打破了现有网
全息三维显示能够真实地还原物体的位相和强度信息,从而可以完整地再现物光光场,因此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人类终极三维显示方式。一直以来,关于全息显示的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从1960年激光问世以后,全息技术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成熟,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在很多的科幻电影中,科学家无数次地描绘着未来全息显示器的梦幻效果—360°全方位可视、全彩色、大面积、实时动态等。但是,全息术到现在经历了近80年的
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迅猛发展,由各类型微纳米材料和结构组成的微纳机电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讯、食品和药物检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柔性可拉伸电子等前沿科学领域。但是,随着微纳米器件不断地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以结构振动为特征的微纳米传感系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因此,本文讨论了微纳米层合结构和屈曲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其在质量、力等传感中的应用,建立了一套基于非局部理论的微纳米层合结构和屈曲结构的
极值图论主要研究在给定的图类中某些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包括边数,最小度,直径,连通度等,并刻画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极图.Turán型极值问题是极值图论中最典型的问题:求不包含给定的图H作为子图的图的最大边数和刻画对应的极图.谱极值图论主要研究与图相关联的各种矩阵,包括邻接矩阵,拉普拉斯矩阵,或无符号拉普拉斯矩阵等的谱性质,特别是不含有特殊子结构的图类中谱半径或者其他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本文重
分段动力系统极限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背景.由于分段曲线的存在和参数的增多使得分段动力系统的研究相对于连续动力系统而言困难很多,即使对于形式很简单的分段动力系统,极限环个数估计仍很困难.例如分段线为一条直线的平面分段线性动力系统,至今其上界估计仍是公开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分段线变化时,分段动力系统极限环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方式,为此我们关注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研究.本论文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