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侵袭性细菌感染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既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又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亲性壳聚糖是一种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自组装成核壳结构的高分子材料;这种结构特征有诸多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通过相似相溶原理穿透细菌细胞膜的高抗菌活性。两亲性壳聚糖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使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能够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在负载活性药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甲壳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侵袭性细菌感染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既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又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亲性壳聚糖是一种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自组装成核壳结构的高分子材料;这种结构特征有诸多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通过相似相溶原理穿透细菌细胞膜的高抗菌活性。两亲性壳聚糖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使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能够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在负载活性药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甲壳素为原料合成两亲性壳聚糖(PACSC),通过负载活性碘,制备出两亲性壳聚糖/碘复合膜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2-氯乙胺盐酸盐(ACH)接枝到甲壳素主链的C6-OH上,合成聚氨基乙基甲壳素(PAC),随后进行脱乙酰化反应,得到亲水性壳聚糖——聚氨基乙基壳聚糖(PACS)。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表征了PACS化学结构。2.通过席夫碱反应,在均相反应体系中将精油成分——香茅醛接枝于PACS分子主链C2-NH2上进行疏水改性,制备了聚氨基乙基壳聚糖香茅醛席夫碱(PACSC)。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了两亲性壳聚糖的化学结构。以芘为两亲性分子探针,通过荧光光度计测定了壳聚糖衍生物的临界聚集浓度为1.21×10-2-mg/m L;热重分析表明,经甲壳素化学改性制得的PACSC比甲壳素热稳定性有所降低;通过细胞实验探究两亲性壳聚糖对Ha Ca T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400-μg/m L)范围内PACSC无细胞毒性,处理后培养24-h Ha Ca T细胞活力无降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3.以PACSC作为活性碘的载体,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两亲性壳聚糖/碘复合膜(PACSC-I);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FTIR光谱和XRD对薄膜的外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复合膜的性能如吸水率、亲水行为、力学性能、热降解性能、碘的上载与释放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同时,还开展了复合膜的细胞相容性评价。结果表明,PACSC-I复合膜具有良好的亲水行为(水接触角为48.80°±0.49°)、吸水性能(吸水率为229.55%)、塑性韧度(断裂伸长率为4.73%)和热稳定性;对碘具有缓控释放效果,最大释放浓度为8.9×10-4mol/L;PACSC-I发挥了碘与PACSC协同抗菌效果,对所测试的四种细菌都具有强效的抗菌活性;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200-μg/m L)范围内,PACSC-I对Ha Ca T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因此,PACSC-I作为抗菌材料在医疗创伤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着眼于百年尺度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及成因。热带气旋是影响全球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对西太平洋沿岸地区产生严重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海表温度对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上百年尺度的台风的活动变化与这些物理量的关系,还没有充分的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上百年尺度的台风活动的变化,将台风活动变化与副热带高压、辐射通量、西太暖池
2019年秋季,赤道印度洋地区爆发了近四十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事件。该事件造成澳大利亚和东非等地区均遭受到了严重的极端气候灾害。本文采用1970-2020年英国气象局哈德莱数据中心的海表温度(Had ISST)数据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数据中心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ERA5)的降水、风场、位势高度场及表面气压等数据,重点分析2019年“超强”
乌贼墨多糖(Sepia ink polysaccharide,SIP)是一类源自乌贼墨的糖胺聚糖。研究证明,SIP具有化疗保护、化疗增敏、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并且,其抗氧化与抗凝血活性可通过化学修饰得以增强。癌症作为第二大死因,使人类生命面临极大威胁。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能诱导机体血液高凝,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增加癌症患者死亡风险。为研究S
东海黑潮流域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降水以及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我国气候乃至于全球气候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东海黑潮关键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探明该区域的降水特征对进一步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以及了解其对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多元卫星遥感资料TRMM 3B42数据产品,对东海黑潮关键区2000年-2019年
作为亚洲季风子系统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是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季风降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农业、经济和社会,研究WNPSM变异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围绕影响WNPSM在1990s年代际变异的海气相互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探讨了WNPSM在风场异常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主周
海洋锋面是一种重要的中小尺度动力过程,海洋锋面增强局地平流和垂直运动,导致锋区内营养盐等物质富集,从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碳通量的变化。因此,海洋锋面研究是海洋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海洋锋面的产生机制以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海洋锋面区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该方面研究尚未取得较大进展。本论文以硝酸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分析
河口作为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带,其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伶仃洋是华南最大的河口湾,揭示叶绿素a水文气象多要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对近海水质监测和生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2019年1月-7月在伶仃洋三个连续站位观测得到的海表叶绿素a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溶解氧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资料,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分析了伶
大气沉降可通过化学转化和物理沉降将大气成分移出大气环境,是大气成分守恒的重要环节,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由于人为排放的大气活性氮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氮沉降量也随之增加,大气沉降是海洋外源营养物质的重要途径,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氮平衡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气氮沉降的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湛江湾这一半封闭内湾作为研究区域,分析该区域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大气气
造礁石珊瑚骨骼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部分相近种外部形态非常相似,难以区分。本实验以3种外观较为相似的角孔珊瑚:团块角孔珊瑚(Goniopora lobata)、扁平角孔珊瑚(Goniopora planulata)、诺福克角孔珊瑚(Goniopora norfolkensis)为实验对象,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组织切片、刺丝囊形态、虫黄藻密度和共生系群种类等多种参数的比较分析,尝试寻找更多的辅助鉴定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再分析数据集被广泛用于驱动长短期数值预报系统、评估气候变化机理以及理解跨学科系统之间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是气象防灾减灾、水文资源分析、绿色能源普查、生态条件分析、城市建设规划、农业布局等重要的基础资料。一方面,大多数全球尺度再分析数据集的水平分辨率在10-100公里,对中小尺度系统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精度描述不足,例如飑线、热带气旋、区域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另一方面,因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