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中称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三江源区关系到黄河9省98个县和长江11省122个县以及澜沧江中下游的用水安全,“中华水塔”名符其实;据专家估计,1997年的黄河断流造成流域粮食减产300万吨,而工业方面的损失为农业损失的10倍以上,青海社科院孙发平研究员的研究,源区的生态价值逾10万亿;根据源区发展的远景规划,保持13.37万人口的目标,还有近37万人口要移民,是一期移民的6倍多,所以,研究生态移民,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以后更多的移民搬迁做好铺垫;其外,三江源区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面最广,也是最难扶贫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不论是建设生态文明、脱贫致富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国家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为标准,通过经济学相关理论,应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案例相辅助,运用Excel、SPSS软件和图表分析法等方法,以城镇化为平台,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为核心,充分利用金融、自然资源以及生态补偿为外力,促进移民由“输血”式发展到“造血”式的自我发展,确保生态、资源和人口的协调发展。首先,通过对内蒙古、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实施生态移民以及三峡移民安置的经验概括和总结,结合三江源区一期移民整体搬迁安置,就业困难,后续发展不足,政府主导的移民模式,缺乏市场因素,“一刀切”式移民,对没有发展能力的移民来说,是一种无法逾越的困难,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投资的效率低,成果难以巩固,提出人力资本先导式的安置思路,扩大安置范围,改变政府驱动型的移民,重在移民的质量,而非数量。其次,通过对83户(有效75户)生态移民搬迁前后收支情况的实地调查,经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根据生活成本增大,城镇消费攀升,贫富差距拉大,贷款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出继续加大移民的培训力度,重视二三代移民的教育,创新补偿方式,提高工资性收入,加快转产的速度,扩大收入来源。再次,三江源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及高寒缺氧等气候限制与影响,污染企业及水土不服的企业关闭停产,数量、规模不断缩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体系结构不全,缺乏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以政策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处于封闭的垄断状态,竞争性及服务性变差,移民借存贷款成本高。利用较好的是冬虫夏草,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升高,一般达到30%-70%,是仅次于畜牧业的第二大特色产业,现从业人员达50万,成交金额高达250亿人民币,创外汇近80亿元。只要蝠蛾繁殖幼虫并且有其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条件是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基础之上的利用。第四,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到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在三江源区上就有古人类活动,藏族是原始土著居民。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牧民们搬离世代居住的草原到城镇生活,住房及部分费用由政府提供,但失去生产资料的移民,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了。根据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理论,仅有政府补偿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科学的,加强横向市场补偿,特别是通过碳汇交易,发达国家(地区)冲减了CO2排放额度,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可得到一笔资金补助,用于生态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第五,生态移民安置地的城镇化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选择,方便了群众的就医、就学等生活难题,改善了生产生活的环境,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了人口的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又为移民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于源区内城镇发展现状与生态移民生产生活中难点,分析了二者良性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城镇化的生态移民自我发展的粗浅看法。总之,生态移民是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学科为一体,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人文资源、环境等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研究、总结移民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后来移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