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因技术文明的进步发生着变化,精神需求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打破了传统媒体既定权威格局,实现了信息传受关系的平等,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失能或弱势群体改变被动接受信息的传播地位和赋权实践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以新浪微博为例,近年来,失能或弱势个体和群体的微博赋权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从最早的“723甬温特大动车事故”的微博自救到“微博打拐”为代表的微公益的兴起,为传统赋权理论出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赋权本土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微博实现权能的提升。本文在对传统赋权理论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结合传播学传受关系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及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等相关知识,将微博传播赋权及其影响置于微博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微博赋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得出微博平等开放、包容、自净能力较强的传播生态环境,不仅能使失能或弱势个体在自我认知与个人价值肯定、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获得权能的提升,在弱势群体的议程设置、公民新闻的合理发展、社会互助行动的广泛开展较传统媒体,具有划时代的进步。但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微博赋权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如谣言和流言兹生泛滥和大众审美情趣的扭曲等,将微博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方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第一,本文引入赋权、微博赋权的定义,并通过对其内涵的阐释以圈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进一步明确微博传播赋权的主体和客体:赋权主体即赋权对象为失能或弱势个体和群体及精英群体,分别对两者“失权”、“确权”和赋权的模式、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赋权客体即赋权的内容包括话语权、政治权、经济权和文化权,其中话语权能的提升是其他权能提升的前提条件。笔者运用赋权的理论知识对微博赋权的特点展开分析得出:参与微博信息传播的准入门槛低、传播环境具有半匿名性以及微博信息流动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微博传播赋权的三个主要特点,较之传统媒体赋权具有明显优势。第二,本文对微博传播赋权的动因和路径做了分析。新媒体的更新换代是微博传播赋权的技术动力;网络时代的传播分权是微博传播赋权的资源动力;而公民的自我赋权是微博传播赋权的意识及行动的动力。在微博传播赋权的路径研究上,通过对微博传播赋权实践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赋增个人权能、快速放大公众表达的传播面、互动促进广泛的互助以及形成相关的利益群体是微博传播赋权的主要路径。第三,笔者辅以诸多的案例和研究数据阐释了微博赋权的可能性和优越性,结合新浪微博“微博打拐”、“中石化天价酒事件”、“海南蕉急”等赋权个案对微博传播在对失能个体诉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三个不同层面的赋权进行了论述。并将主动赋权和被动赋权两种赋权模式引入微博传播赋权的分析中笔者认为,现今微博赋权的最主要模式是被动赋权,即失能或弱势个体和群体在微博主动提升自我权能上的利用率不高,对微博技术的掌握、微博内容的编码以及对信息传播的技巧短板。第四,基于前面的研究,笔者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了分析了微博赋权的影响,其积极影响是增强赋权意识和拓宽赋权渠道、肯定个人价值和弱化公民无权感,而消极影响是引发谣言和流言的滋生、扭曲大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导致政府和传统媒体的无力感。针对微博赋权的消极影响,本文在最后探讨了微博传播赋权未来优化和发展的建议,试图在合法性、合理性的框架内推动微博传播赋权方式的完善,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