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老庄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冲突融合的产物。二程作为宋代理学奠基人,意识到形而下政治社会的秩序建构,有赖于形而上的理论建构。面对已经高度发展并形成了精致哲学体系的佛道二教,其提出所谓异教之书亦可观,出入老庄是为了更好的分辨和树立理学,完善和深化儒学思维方式。二程对老庄有多层次的评价、议论、援用。在批判与认可、摈斥与吸收中,二程对老庄也有着新的诠释。本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献资料,摘录《二程集》中涉及老庄的内容,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附录于文后;另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从时代因素上看,二程对老庄的态度与其在北宋党争中的政治立场息息相关。在思想背景上,二程老庄观的形成,与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思潮和宋初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
  在道体思想上,二程称赞老庄道论,肯定老子道论中“生”的提出,但反对“虚而生气”的环节。在对老庄道论的吸收中,二程赋予了“理”(道)以伦理内涵,使之成为理学的核心概念,将传统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基于批判老庄道论的体用割裂,二程以“理一分殊”确保儒家伦理本体的“体用一源”。在道之一体性的具体展开上,二程基于“气化”思想与生生之理,认同庄子的生死变化之学,指斥佛教生死观;但力驳庄子分隔道之整体性,指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
  在伦理思想上,二程由老庄“自然之天”推论出天理与人伦的贯通,赞赏老庄理欲思想,并加以发挥为理欲之辩;另一方面,二程批判老子“绝灭礼学”,认为老子“弃智”割裂了道与儒家伦理的联系,并进一步斥责老子“意在取之”的权诈术,从动机上误解老子。
  在工夫论上,二程认可与吸收了老庄主“静”的修养论,并在此基础上导向塑造具有儒家道德仁义的圣人气象。二程以主敬保持内心的虚静贞定,使人专心体认天理,其中“静”只是达到“敬”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天理需要通过生生不息来呈现。程颢修养工夫的主要著作《定性书》和《识仁篇》的用词和内涵,彰显了对老庄道家的亲和性。
  在思想旨趣上,为了捍卫和接续儒家道统,二程对老庄思想的议论中有扬有抑,表现出以其为代表的北宋儒学通过对所谓“异端”佛老学说的批判与吸收,实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转化,以理学形态在宋代焕发新的生机。在立场上二程要与老庄划清界限拉开距离,实质上却未能完全脱离老庄哲学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二程的老庄评议有着独特的现实关切,是在与老庄本身、佛家思想、同时代政治对手、其他理学家进行思想对话。
  在历史影响上,二程老庄观中对老庄形象的解读,奠定了宋代以后老庄作为异端形象的基础。二程对老庄的批判与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理学对老庄思想的认知与研究,如对朱熹的影响就很明显。二程在出入老庄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和援用老庄思想,将老庄思想渗透进宋代理学思想中,使儒学获得新生命力的同时也烙上了老庄道家的思想痕迹。
其他文献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文化、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现代文明与文化,是引领近代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旗手,毛泽东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儒家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也因此被看作是激进反传统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陈独秀语境下的“传统”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其语境下“传统’的具体所指,“传统”有历史与实践双重内涵,陈独秀对传
学位
本文试图从“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的新角度诠释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代表的清代哲学家戴震的思想体系。通过对比朱熹与戴震的思想,可以发现戴震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系统考察了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的代表性观点,进而总结出“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核心特征。“自然主义”哲学版本各异,但皆倾向于用自然的观念理解和解释世界:本体论上,往往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但不等同于唯物
学位
性关乎生,由生可探寻性之内涵。生具有天生和生长两种含义,性亦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性是天之所与,另一方面性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体现,是生命发展之所向。相应地,性具有所与和生成的双重结构。根据对人性内容的不同理解,儒家所与和生成之论性结构展开为两种模式:由孟子开创的实现模式,以及由荀子确立的创造模式。具体的,孟子之实现模式以先天的道德情感为依据,认为顺此道德情感之发展则自然生成仁义礼智之德,道德的实
学位
先秦儒家哲学对于超越问题抱有一种知识论式的追问,具体思想涉及对外在神圣超越者“能否知”、“何以知”、“知多少”、“谁来知”等问题的讨论,这可以被归结为先秦儒家的“超越知识论”思想。孟子作为其中的典型,其哲学并不完全是先验的“内在超越”进路,而是始终存在着外在的神圣超越者——“天”。由此出发也可以发现,孟子哲学中实际上存在着丰富的“超越知识论”思想资源,其主要围绕“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展
学位
性情问题,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历代思想家对性情问题也有所阐发。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称之为性,认为每个人只要率性而为,由仁义行就可成圣成贤。但到了魏晋时期,人们不仅率仁义之性,同时也率食色之性,孟子性情论有其无法解决的困境。朱子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朱子继承孟子的性情思想并有所阐发,朱子提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用气质来解释性情不善的问题,将形而上的天理看作是性
学位
康有为在其《孟子微》中引进西方的进化论,在西方模式的框架下,对中国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以求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国人接受的路径来变法图强。他将中国儒家原有的“仁”、“性善”“平等”等传统命题、观念加以改造,并从已有的儒学观念找寻出适用于透方进化论传播的动力源泉,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西方进步理念搭桥,为现代儒学转型的开辟出一条有效路径,对当代社会诸多问题的解决亦有参考价值。  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学位
“生活”与“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基础概念。“生活”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本体生活;其次是由本体生活显现的现象生活。“意欲”作为总是向前要求其满足的能动性力量必然指向一个主体的诞生,其同样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作为本体生活显现为现象生活枢纽的“意欲”,这个层面的“意欲向前要求”在逻辑上先于现象生活并且成为现象生活能够出现的逻辑基础,其次是现象生活中的“意欲”,这种“意欲”在向前要求自己满足时面对着复杂的
学位
自由是哲学与宗教探讨的永恒主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中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层面的自由,他们对理性主体的过分强调导致了现实主体的缺席,而这种理性主义自由一旦接触到现实个体的生存就会出现悖谬。对上述理性主体与理性自由观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主题。其中,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立足于现实个体对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青年黑格尔派反思理性主义自由观的两个向度:内心性向度与社会性向度。  无论是内心性的自由还是
学位
虽然阳明学和道统论分别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阳明学道统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却较为薄弱。固然从整体来看阳明学的确少谈“道统”一词,但阳明学者的道统意识却又十分强烈,具有道统意蕴的论述也十分丰富。本文紧紧围绕本质性与历史性两个道统论的关键维度,通过对不同类型道统思想的细致分析,以期勾勒出阳明学道统思想的整体面貌。  第一章总体讨论阳明学道统思想的由来、表现形式和发展轨迹。朱子学以凸显精神文化意蕴的道学
学位
公民身份是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极具复杂性和争议性。自古希腊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两大理论传统,但直到1949年,T.H.马歇尔在《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对“公民身份”概念进行了明确晃定和系统概括,才奠定了现代公民身份的经典形态。之后,西方公民身份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后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