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以其不凡的文学创作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并享有“美国郊外契诃夫”之誉,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契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男性的道德堕落,如酗酒、吸毒、同性恋、婚外恋、自杀,甚至杀人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失范是与规范、秩序和制度等相对应的,它所表现的是社会规范体系(或社会秩序)的机能失调,而社会规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变迁和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社会变迁和社会空间变化是相伴而生的:一方面,社会变迁带来了新的社会空间的产生;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空间也重塑着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主观经验和社会规范,从而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契弗认为自己所有的作品是关于男性“囚禁”的主题,这些囚禁点是古老的圣·博托尔夫斯小镇,现代化大都市纽约,城市远郊的绿阴山庄和猎鹰者监狱等。在福柯看来,地点具有空间性,空间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契弗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空间化特征。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空间:从传统城市空间到现代都市空间,从现代都市空间到郊区空间。无限社会空间关系的交织和多重社会空间形态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断裂,导致了社会规范的解组和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使男主人公们在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中出现混乱,以至于他们采取某种失范行为来发泄自身对社会的不满。因此,从社会空间视角理解失范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重要维度。本研究将“失范理论”作为研究的立论基础,结合“社会空间理论”,深入契弗的现实生活和文本世界,分析由社会空间变化所引发的新中产阶级男性失范行为以及此阶层男性如何重新找回尊严和生存的意义。契弗笔下男性失范行为是表象,其诉求是对权威、秩序的渴望,是对重建强有力的、能驾驭新时代的价值观的渴求。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对契弗的生平和创作做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分析契弗研究的现状;然后,梳理失范理论的学术之争、社会空间变化和失范行为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本研究的立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该章从郊区空间对个体的影响来分析短篇小说集《绿阴山强盗》。通过分析发现,战后的郊区化使中产阶级男性生活在多维的社会空间中。社会空间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被剥夺感和压抑感,以至于成为一系列失范行为的俘虏。第三部分为第二章,该章从都市空间的“父亲身份缺失”角度来分析“华普肖特系列”小说中的男性失范行为。通过分析发现由传统城市空间向现代都市空间转换而引发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的迷乱是导致这些男性失范行为的诱因,表达了一代人对权威和秩序的渴望。第四部分为第三章,该章从福柯的异位空间理论角度来分析《猎鹰者监狱》。通过分析发现,契弗笔下的猎鹰者监狱是现代社会的异位空间,是“一切都乱了套”的人生,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失范状态的隐喻;同时,监狱也规训着空间秩序,通过自我组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男性能够重新在失范的社会中找回权力、秩序和尊严。第五部分为第四章,该章探讨契弗如何运用文学的力量来拯救堕落的世界。本章通过对短篇小说集《绿阴山强盗》、长篇小说《华普肖特纪事》、《华普肖特丑闻》和《猎鹰者监狱》等作品的分析,分别从恢复失衡的道德天平和男性气质以及对至善的追求等三方面指出契弗对文学的终生追求:文学是唯一能够持续而连贯地记录我们走向辉煌、实现抱负的朝圣之旅,也能使我们避免道德的滑坡。第六部分为结论,该部分概括了各章节的内容,也对契弗研究中一些有待商榷的观点予以阐释,并对契弗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