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秦岭北麓太平河流域及两岸用地性质因不合理的防护堤建设与两侧河漫滩用地的不合理的开发,致使河道两岸的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河岸两侧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动物种群之间的迁徙能力、繁衍能力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如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性河道景观"的营造已经悄然变成修复被破坏或受损河道景观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生态可持续问题研究的前沿热点话题,生态性河道景观的构建原理包括"海绵城市理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河道修复理论、地方水文保护、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LID技术"等等,生态背景下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建设"生态性河道景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引导。生态河道景观修复与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与贯通来实施,但目前大多都是由建筑学、给水排水、城市规划、地理学、风景园林、景观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仅作为单独课题进行独立分项研究。但长此下去,这种"标本不同治"的方法往往都只能是解决眼前当时的困难与状况,无法取得长远良好的效果。太平河流域位于西安市户县境内,是当地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秦岭太平峪的静峪脑,途经太平生态旅游区,在草堂镇大良村北出户县,于长安区郭村一带汇入八水之一的沣河。太平河河体范围内的主要地貌包括秦岭山地和关中平原。在两会之后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回顾城市生态河道景观建设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各国行业内生态景观发展模式的渊源,结合当前国内外河道景观建设发展的现状,深入对"西安太平河"流域两岸进行全面性的客观分析,提出太平河河道流域空间现保留的景观五大要素之间所存在"元素分离"的问题。引入将五大景观要素进行二次整合的理念并作理论基础研究,通过相应生态技术与手段的参与结合对西安太平河河道的实地调查,按照直接恢复元素(软质景观要素包括植物系统、道路系统、水体等,硬质的景观元素包括基地内遗留建筑、地形等等)、间接影响元素(历史文化与人文风俗习惯等要素等)分类展开研究,将各要素与场地实际现状相结合并选取太平河中段对其进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通过低维度的生态技术手法来营造太平河两岸的生态景观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