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e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是一种规范符号,语言是人与法律规范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法律的载体。法律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构建法治权威的价值所在。因此,法律语言的研究成为法学方法的重大转向。法律语言的模糊现象是本文思考的起点,希望借此能打开通往立法语言迷宫的一扇门,引领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学术反思。法律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语言与立法的双重影响,必然存在模糊性。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自身特性及人类认识的局限,一类是法律的基本属性及法律文化的差异性。模糊性法律语言在具体适用中也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积极面向的,即增加法律适用的弹性空间,实现法律的安定性及体现法律的庄重严谨和人文关怀;二是消极面向的,即过度模糊以致于法律过度抽象而出现的司法不公正、强自由裁量权、易给司法实务造成困惑的情况。由此可知,法律语言无法实现彻底的去模糊化,且有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应追求法律语言相对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在此情况下,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合理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克服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弊端是本文所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模糊性的基本理论,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原因进行探讨,且结合案例与法条对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进行说明,以求正确知悉法律语言相对准确性与模糊性的临界状态。认为法律语言模糊性弊端可通过以下方式克服,一是采用模糊限制词、无情感偏向的中性语词以控制模糊度;二是引入类型思维,以帮助模糊性法律条文的适用;三是结合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运用法律解释。从法律文本语词的选择、一般性法律条款的适用、到法律实践、判决等多个方面对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弊端进行克服,追求法律语言的相对准确性,以期实现模糊性法律语言的最佳适用,实现法律的现实化,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
其他文献
随着环保要求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时让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数量急剧增加。如果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得不到有效处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群体时代,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平台,公众舆论都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以口碑极佳的英剧《黑镜之白熊正义公园篇》和陈凯歌导演的国产电影《搜
在油气生产与集输过程中,冲刷腐蚀是油、气、水、砂等多相流输送管道最常见的破坏方式之一,严重影响油气储运系统生产与运行安全。弯管是集输系统冲刷腐蚀的薄弱环节,其冲刷
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大量问题的背景下,如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优化调整,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为其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身份鉴别方法正面临安全性、防伪性等严峻考验。为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具有良好鉴别力的生物识别技术,其中人脸识别又以其方便、直接等特点而深受青睐。近年来,深度学习研究的深入使得卷积神经网络逐渐成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领域的主流方法。然而,卷积神经网络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的监督数据作为支撑。而在实践中发现,获取大量带标签的数据需要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