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常用手段。本文通过测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及治疗后早期脑转移瘤实质ADC值及rADC值,研究ADC值及rADC值是否能够早期预测治疗效果,为临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依据。同时了解ADC值和rADC值在评价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治疗效果中的区别,以及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与ADC值及rADC值的变化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0年12月于我院伽玛刀治疗中心就诊的21例脑转移瘤患者(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岁)26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一天、治疗后一个月及治疗后六个月分别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经过后处理计算并分析ADC图,测量肿瘤实质区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白质区ADC值,计算出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与对侧正常白质平均ADC值的比值rADC值,比较治疗前后脑肿瘤实质ADC值及rADC值的变化。同时测量T1WI增强图像上伽玛刀治疗前后肿瘤强化组织最大直径。所有数据测量及图像处理在GE AW 4.2工作站上利用FunctoolⅡ软件完成。组内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学生t检验完成,ADC值及rADC值数值改变的纵向比较利用ANOVA分析完成。相关性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完成。结果:19个脑转移瘤治疗有效,1个脑转移瘤治疗无效,6个脑转移瘤随访期间死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19个治疗有效的脑转移瘤肿瘤实质的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0.97±0.15×10-3mm2/s和1.32±0.22,治疗后1个月分别为1.22±0.21×10-3mm2/s和1.68±0.33,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1.36±0.26×10-3mm2/s和1.86±0.38,治疗后肿瘤实质的ADC值及rADC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两者变化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1例脑转移瘤治疗后ADC值及rADC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6个死亡脑转移瘤病灶治疗前后肿瘤实质ADC值及r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与ADC值及rADC值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rΔADC=0.20, P=0.40; rΔrADC=0.32, P=0.18)。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评价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早期肿瘤实质的ADC值及rADC值的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对治疗的反应。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与ADC值及rADC值的变化无相关关系。ADC及rADC值均可用来评价肿瘤放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