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不仅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强劲的动力表现之一。在空间地位上,它一头联系城市,充当大中城市城镇化辐射功能的“接收器”;另一头又联系农村,作为农村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协调各产业发展、传导城镇化影响,担当了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辐射“发射器”。小城镇的发展规划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对比重庆小城镇的发展和全国小城镇发展的普遍情况,重庆小城镇的发展状况俨然是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的“缩影”。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推行,重庆小城镇的发展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增长极理论的缘起开始,梳理了相关理论的演进发展过程,总结了增长极理论的本质内涵与作用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增长极的形式表现与实践评介,得出了增长极理论的作用规律即由非均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循环往复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小城镇增长极的“五个基础条件”:区域背景、产业基础、关联动力、渐进发展以及政府干预。然后,契合增长极理论的研究思路从不同区域层次分析了小城镇的发展背景,结合重庆市城镇体系的发展得出:特大城市孤悬,小城市数量较少,小城镇点多面广、且地域差异分布明显的宏观“非均衡”发展背景。又结合中观发展背景开县县域的层次,分析了小城镇的空间特征,认为非均衡发展背景下需要从最基本的单元----小城镇增长极的发展规划着手,强调了小城镇增长极的功能特征并提出了“四个发展控制原则”——统筹性、可持续性、市场导向与比较优势。并从微观层次长沙镇作为小城镇增长极做出了具体的SWOT分析,得出小城镇增长极的培育思路和发展目标。最后,以开县长沙镇的发展规划为参考,结合成长目标提出了培育其成长为小城镇增长极的具体路径。以增长极理论中“点-线-面”的层级思路,强调先推进“点”的极化发展,达到优化镇区功能结构的目标,借鉴“旧区更新”、“新区建设”、“工业园区”等“点极化”的塑造;由点及线,指出强化交通干线和信息网络等主要媒介的建设,引导扩散效应与点轴之间极化带的连动式发展,以此达到优化空间内的网络关联的目标;最后,经由“点极化”、“点轴共振”,小城镇发展得到自我提升,将小城镇增长极的影响扩展到“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域统筹以及自下而上农村腹地呼应,共同达到推进整个城镇体系内的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实现提高空间组织、缩小城乡差异和繁荣空间经济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