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从全球银行体系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总会不断地暴露出各种弊端。1929年金融大萧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每一场危机都让人们看到银行监管与经营管理的不足,同时也认识到加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性,而全球银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也是在一次次的危机中逐步推进。
资本监管在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风险控制及银行治理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监管的意义在于运用资本充足率作为约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此降低单个银行倒闭的风险和概率,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从监管者角度来看,资本监管是将资本作为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对银行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管控;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资本监管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商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以全面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商业银行效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运营水平、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将其输入要素转变为输出要素的一个重要体现,效率意味着使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一目的。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代表其经营情况,资源利用的好坏,在经济环境高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稳定与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利润获取能力,即是要在最大化的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尽量提升自身收益,也即是要提高自身效率。
商业银行有效资本充足率监管问题和效率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各研究机构和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样本选择、时间选择等不一致,研究视角不同,使得现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关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目前看来还存在较多争议。但不论如何,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有效资本监管和其效率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即是基于以上视角,试图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论文首先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重要性及实践进展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效率的界定及衡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文献综述,最后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分析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的关系,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前言。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范围界定(银行监管、有效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资本、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论文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巴塞尔资本协议下资本监管的改革。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进行详细叙述,重点介绍资本监管这一概念及其改革进程,其次依次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关于资本监管的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详细介绍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内容,其四大核心改进,其对全球银行体系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理论。主要介绍商业银行效率的概念,效率和效益的对比,效率的分类及测度方法,同时对效率测度的财务指标法和前言分析法做详细介绍,之后对几个重要的效率指标:成本效率、X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进行了界定,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做好理论基础。
第四章,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效率的影响分析。首先从两个方向(正方向、负方向),两个渠道(规模渠道、结构渠道)上介绍资本充足率监管怎样对效率产生影响。其次总结了国际国内诸多学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现有学者的研究文献分为三类。第一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效率呈正相关,代表学者是王静(2010),李红远,李金博(2009),Berger和Humphry(1997),MarkJ.Flannery和KasturiP.Rangan(2002)。第二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效率呈负相关,代表学者是国内学者林丰德。第三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无显著影响,得出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用财务指标法来分析效率,代表学者有何问陶、邓可斌(2004),邹平、王鹏、许培(2005),钱海刚、王常雄、孔貌(2009)。在三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研究成果评述,分析指出各位学者之所以得出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主要由于样本选取、模型构建、资本充足率的衡量方法、效率的衡量方法、控制变量的选择等不同所导致的。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本章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上一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包括样本及数据选择、效率衡量方式及效率指标选择、资本充足率指标选择、控制变量选择等。第二个部分为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分析,介绍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对16家上市银行2004年-2012年的资本充足率情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效率的计算和分析,选择两种方法进行效率测算:DEA方法和财务指标法,对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原理,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两者关系的分析,基于两种效率测算方法一共建立了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基于DEA方法的基础模型,基于DEA方法的拓展模型,基于财务指标法的拓展模型,对三种模型的实证结果分类进行了总结。
第六章,政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优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政策建议,从银行监管者角度来说,对优化监管的手段进行补充,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在内部要提高效率、积累利润,在外部要多种方式筹资,优化资本结构,另外还要注重发展中间业务。
资本监管在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风险控制及银行治理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监管的意义在于运用资本充足率作为约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此降低单个银行倒闭的风险和概率,提高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从监管者角度来看,资本监管是将资本作为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对银行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管控;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资本监管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商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以全面提升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商业银行效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运营水平、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将其输入要素转变为输出要素的一个重要体现,效率意味着使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一目的。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代表其经营情况,资源利用的好坏,在经济环境高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稳定与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利润获取能力,即是要在最大化的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尽量提升自身收益,也即是要提高自身效率。
商业银行有效资本充足率监管问题和效率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各研究机构和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样本选择、时间选择等不一致,研究视角不同,使得现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关于这两者关系的研究,目前看来还存在较多争议。但不论如何,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有效资本监管和其效率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即是基于以上视角,试图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论文首先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重要性及实践进展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效率的界定及衡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文献综述,最后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分析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的关系,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前言。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范围界定(银行监管、有效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资本、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论文的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巴塞尔资本协议下资本监管的改革。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进行详细叙述,重点介绍资本监管这一概念及其改革进程,其次依次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关于资本监管的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详细介绍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内容,其四大核心改进,其对全球银行体系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理论。主要介绍商业银行效率的概念,效率和效益的对比,效率的分类及测度方法,同时对效率测度的财务指标法和前言分析法做详细介绍,之后对几个重要的效率指标:成本效率、X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进行了界定,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做好理论基础。
第四章,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效率的影响分析。首先从两个方向(正方向、负方向),两个渠道(规模渠道、结构渠道)上介绍资本充足率监管怎样对效率产生影响。其次总结了国际国内诸多学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效率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现有学者的研究文献分为三类。第一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效率呈正相关,代表学者是王静(2010),李红远,李金博(2009),Berger和Humphry(1997),MarkJ.Flannery和KasturiP.Rangan(2002)。第二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效率呈负相关,代表学者是国内学者林丰德。第三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无显著影响,得出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用财务指标法来分析效率,代表学者有何问陶、邓可斌(2004),邹平、王鹏、许培(2005),钱海刚、王常雄、孔貌(2009)。在三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研究成果评述,分析指出各位学者之所以得出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主要由于样本选取、模型构建、资本充足率的衡量方法、效率的衡量方法、控制变量的选择等不同所导致的。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本章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上一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包括样本及数据选择、效率衡量方式及效率指标选择、资本充足率指标选择、控制变量选择等。第二个部分为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分析,介绍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对16家上市银行2004年-2012年的资本充足率情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效率的计算和分析,选择两种方法进行效率测算:DEA方法和财务指标法,对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原理,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两者关系的分析,基于两种效率测算方法一共建立了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基于DEA方法的基础模型,基于DEA方法的拓展模型,基于财务指标法的拓展模型,对三种模型的实证结果分类进行了总结。
第六章,政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优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政策建议,从银行监管者角度来说,对优化监管的手段进行补充,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在内部要提高效率、积累利润,在外部要多种方式筹资,优化资本结构,另外还要注重发展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