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国(地区)可以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将异质性风险实现跨截面或跨期分配,当异质性产出冲击发生时,该国(地区)可以平滑产出的异质性波动从而隔离其对消费的不利影响,实现消费风险分担,提高居民福利。东亚区域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积极寻求区域金融合作,通过“清迈倡议”、“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倡议”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所导致的世界经济不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地区)可以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将异质性风险实现跨截面或跨期分配,当异质性产出冲击发生时,该国(地区)可以平滑产出的异质性波动从而隔离其对消费的不利影响,实现消费风险分担,提高居民福利。东亚区域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积极寻求区域金融合作,通过“清迈倡议”、“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倡议”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所导致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提高是挑战更是机遇:它为东亚区域寻求进一步金融合作以提高消费风险分担水平注入了新的内在动力。那么,东亚区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消费风险分担机制以隔离异质性产出冲击的不利影响、保障稳定的区域经济环境,对于推动地区多边机制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复苏、探索区域治理机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用1990年至2020年东亚九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东亚消费风险分担水平及纳入估值效应后收入平滑程度的改变,发现通过估值效应实现的收入平滑并未完全转换为对最终消费的平滑;基于此现象,本文建立动态风险分担渠道识别模型,对东亚消费风险分担渠道进行动态分析并研究了估值效应对其他消费风险分担渠道的影响,回答了如各消费风险分担渠道对产出冲击反应的时效性差异,每个渠道的动态作用,渠道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或补充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弥补了以往静态分析的一些局限。本文首先回顾梳理了相关文献,包括:消费风险分担水平的研究,消费风险分担机制和渠道的研究,以及消费风险分担渠道的动态分析、渠道之间影响的研究;随后从不同前提假设出发,介绍了完全消费风险分担和非完全消费风险分担,并对消费风险分担的跨国(地区)收入平滑机制(对应净要素收入渠道和估值效应渠道)和跨期消费平滑机制(对应信贷市场渠道)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本文回顾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阶段,并通过测算东亚金融开放度、外部失衡对东亚金融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经济体之间以及各经济体与区域之间消费、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度量,完成了对东亚消费风险分担的初步分析;基于以上基础,本文紧接着选用1990至2020年东亚九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分别对纳入估值效应渠道的东亚消费风险分担水平和消费风险分担渠道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东亚区域风险分担水平进行度量发现,在仅考虑净要素收入作为收入平滑的渠道时,东亚区域收入平滑水平有所提升但较为有限,将估值效应视作“收入”的一部分,重新对收入平滑水平进行测度后发现东亚收入平滑水平提升明显,表明估值效应已经成为东亚实现收入平滑的主要渠道。随后对东亚消费风险分担水平进行测度后发现,东亚消费风险分担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与纳入估值效应的收入平滑水平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的同步性,但是其增长幅度远小于收入平滑水平提高的程度,说明通过估值效应实现的收入平滑并未完全转换为对最终消费的平滑。第二,本文基于消费风险分担渠道识别模型,构建纳入估值效应渠道的动态模型,考察了产出冲击发生后,产出变化通过各个渠道实现平滑的动态过程:净要素收入渠道对产出冲击的累积响应为负,表示该渠道并不利于消费风险分担;估值效应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消费风险分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消费风险分担的功能有所减弱;而信贷市场渠道能够在前两期中对风险分担起到明显正向作用,但通过累计脉冲响应发现:和净要素收入渠道一样,信贷市场渠道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消费风险分担。第三,通过传统渠道对估值效应渠道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探究了在估值效应规模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该渠道对传统渠道产生的动态影响,发现:估值效应渠道对净要素收入渠道的影响不明显,但根据信贷市场渠道对估值效应渠道的脉冲响应可知,估值效应带来的风险分担作用,会因为信贷市场的负向作用而抵消。第四,在剔除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后,以剩余七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时发现,净要素收入渠道的作用并无明显变化,而信贷市场渠道则发挥了主要的风险分担功能。说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更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估值效应渠道实现消费风险分担,而剩余七个经济体由于其较低的金融开放度和估值效应规模,未能享受金融一体化带来的收入平滑收益。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东亚应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优化外部资产负债结构和提高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提升,地方政府对增值税的依赖增强。但增值税本身所具有的税负易转嫁、生产地分配原则等特点会导致税入与税负的分离,即增值税收入转移。当这种分离跨越省际时形成增值税省际转移,增值税省际转移会随着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均衡程度有所差异,这不仅导致相关省际间税收公平的难以实现,而且会恶性扩大地方财力差异,不利于省际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分析增值税省际
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2020年在全球环境绩效评估排名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20位,恶劣的大气环境不断加重“城市病”问题。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打造智慧试点城市,该政策不仅包含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环境治理提供了智慧方案,智慧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环境污染管控智慧化,实现对城市区域内要素精
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政府环保补助,作为环境规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培养绿色竞争优势、实现绿色转型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和隐形的社会关系枢纽,是否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呢?学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领下,政府环保补助是否能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带来可观的绿色经济效益呢?因此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信用风险作为一种金融风险,具有较强传染性,管理不当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实体经济经营压力增大,违约规模创新高。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维持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目标,政策当局不断出台和调整各项经济政策,随之,也引发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不仅
近年来,在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中美贸易战、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等重大事件出现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遇到较大起伏,股市动荡,资本市场难以保持稳定发展。政府为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频频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虽然可以使得市场上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但是却也导致市场主体难以预测未来经济政策走向。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索频繁变动与调整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以
流动性充足是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金融不确定性不但会影响单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波动,而且也会冲击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且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性协同运动又会使得单个市场流动性产生的波动和失衡在不同市场间传递和扩散,形成流动性螺旋,导致这种影响的程度被进一步扩大,进而有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股票市场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紧密相连;债券市场在宏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整体创新布局中,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和主体力量。可见,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推动形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因为风险不稳定、周期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现实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往往容易面临外部信贷融资的难题。由于银行仍具有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主导优势,银行信贷融资仍是企业促进技术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随着中国银行业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收支竞争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设置贸易壁垒、对资源要素流动进行行政干预等。税收分成是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关键
农用地合理流转是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是农用地流转的重要方面,农用地流转价格研究是农用地流转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农用地产权明晰,农用地流转趋向规范化,流转价格趋向市场化,清楚认识农用地流转价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关于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方法、农用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农用地流转价格形成机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旨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造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在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对外投资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却仍能保持稳定增速,这表明了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稳定性更强、投资风险相对更低、政策保障兜底更为强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存在着强烈的自然资源寻求和战略资源获取的倾向,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