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城市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基础日益削弱,除了金山农民画等一部分发展较好外,相当数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海城市经济文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己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逐渐失去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又制约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各种强势文化的挤压与制约下,传统非物质文化势必很难找到自己广阔的容身之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任它们自生自灭,就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必须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等,可以和旅游业密切联系,为上海都市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首先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旅游价值。其次,调查研究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情况。鸦片战争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与上海的市民性、商业性、包容性、演变性密切相关。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色是海派特色和工商文明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因为可以放松都市人压抑的生活,满足多样性审美的需要,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城市风情的体现。本文的重点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研究,主要提出了四种方式,博物馆陈列、节事旅游、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演艺四种模式。并提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