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葡萄球菌血流感染(BSI)的临床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科室住院病人中收集101例符合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入组,分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组(70例)与免疫功能正常的对照组(31例),按照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住科室、住院天数等)、基础疾病、感染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临床转归等。登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CRP、ESR等指标以及血培养及药敏的结果。研究结果:1.研究组葡萄球菌血流感染70例,除2例体温<36℃,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发热。30.0%伴畏寒、寒战;15.5%有血流感染迁徙病灶,肺受累最常见。11.4%合并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17.1%。感染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其差异并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0,P=0.054)。2.感染危险因素中,动静脉置管(21.4%:3.2%,P=0.021)、糖皮质激素的应用(58.6%:19.4%,P=0.000)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12.9%:0%,P=0.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共培养出葡萄球菌70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58.6%),其中MRSA为18株(占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3.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9株(41.4%),其中MRCNS为24株(占分离出的CNS的82.8%)。对照组31例,共检出葡萄球菌31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83.9%),其中MRSA为11株(占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2.3%);CNS 5株(16.1%),其中MRCNS 5株(占分离CNS的100%)。CNS感染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4.所有耐甲氧西葡萄球菌(MRS)中除1株中间葡萄球菌为非多重耐药菌外,其余均为多重耐药菌(MDRO)。研究组病原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可高达100%、73.0%、90.0%和61.0%;本研究中,所有葡萄球菌尚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两组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临床表现与普通患者相似,同样具有高热、寒战伴迁徙病灶等特点,但感染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动静脉置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感染机会。CNS感染较普通人群更常见,多重耐药菌比例高。临床应依据病情及细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