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贷款时,本文发现一些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频率和金额远高于行业平均。由于这些公司有着不同的股权性质、规模、行业、盈利能力,且未在年报中将对应贷款申报为关联贷款,这一现象很难用现有的信贷配给、规模效应、行业特征、政治关联、社会关联和银行关联等理论做出合理解释。通过对信息的深入挖掘,本文发现,在签订这些贷款合约时,公司和给予其贷款的银行背后大多拥有一个及以上共同的股东,这可能是这些公司获得更高贷款频率和金额的原因。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转型开始加速。为了让金融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倡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以股权为核心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金融行业对实体行业的支持,即产融结合。由于我国法律禁止银行直接持股企业,产融结合的主要实现方式为企业直接持股金融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支持,企业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的情况已有一定的普遍性,大量文献也从企业直接持股金融机构的角度对我国产融结合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然而,鲜有文献从企业与银行同时被第三方大股东持股形式的角度去考察我国的产融结合情况及其经济影响。股东同时持有同行业(或行业上下游)多家公司大量股份的现象即共同持股。银企共同持股是共同持股下的一个分支,指借款公司的一位或多位大股东同时也是贷款银行的大股东的现象。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份额占比越来越高。2015年,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就显示,机构投资者拥有了约70%到80%的美国上市公司股权。极高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催生了大量共同持股现象,银企共同持股现象也很普遍。美国2000至2012年间的上市公司贷款数据显示,约60%的贷款存在银企共同持股的情况,且这类贷款大多存在两家以上共同持股人(Ojeda,2018)。本文收集的我国2017至2018年间上市公司贷款数据也显示,约四分之一的贷款存在银企共同持股现象。银企共同持股现象的普遍性及其经济后果值得关注。因此本文讨论了银企共同持股对我国公司信贷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银企共同持股对我国信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银企共同持股能否缓解公司的信贷约束,提升公司信贷可得性进行了讨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企共同持股的公司贷款模型,发现银企共同持股会提高公司信贷可得性:银企共同持股程度越高,则公司的贷款利率更低,贷款规模更大。本文用我国2017-2018年上市公司贷款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结论一致。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银企共同持股对公司信贷可得性的影响会因为公司信息透明程度出现显著差异。银企共同持股对那些信息透明程度低的公司(小规模公司与未评级公司)在信贷可得性上有更为明显的正向影响。本文接着实证分析银企共同持股对公司绩效和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银企共同持股总体上会显著降低我国公司在获得贷款后的绩效以及投资效率,降低了我国信贷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司规模是决定银企共同持股对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重要因素。当公司规模较大时,银企共同持股有助于提升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当公司规模较小时,银企共同持股则会显著降低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在以上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银企共同持股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机制。总体来看,我国银企共同持股人主要扮演了内幕交易撮合者的角色,降低了市场效率。然而,银企共同持股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机制会因为公司规模发生改变:对于大规模公司,银企共同持股人主要成为了银行与公司沟通的桥梁,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市场效率;对于小规模公司,银企共同持股人以其他银行股东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降低了市场效率。本文还实证研究了银企共同持股对我国贷款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银企共同持股对公司短期预期收益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明显提升,但银企共同持股信息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及时且充分的释放,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还待改进。此外,本文还发现银企共同持股导致了信息泄露,并使得内部人士获利。本文主要有以下三点理论贡献:(1)本文较早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共同持股在我国信贷市场中的影响。首先,国外共同持股相关研究主要以产品市场作为对象,而银企共同持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信贷市场,两者的性质存在差别。其次,大多有关共同持股的实证研究只聚焦在某一个行业(如制药行业、速食麦片行业、航空业等),由于行业间存在的差别使得相关研究结论难以广泛推广;而银企共同持股拓展了样本的行业范围,使得相关的研究结论有一定普适性。最后,我国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且信贷市场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性质差异,相关研究结论能为金融监管提出更合理的建议。(2)本文拓展和丰富了银企共同持股影响的相关研究。一些同行业共同持股的文献使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共同持股对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但尚未有银企共同持股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当前银企共同持股的研究主要考察银企共同持股对信贷市场的影响,少有文献考察银企共同持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银企共同持股于贷款公告市场反应的关系,考察了银企共同持股对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影响,并以此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有效性,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信息泄露问题。此外,本文还补充了机构投资者对持股公司影响、银企关联对公司影响的相关文献。当前机构投资者对持股公司影响的文献多为对比一家公司在被机构持股前后的公司变化。本文研究机构投资者同时持有银行与公司时对公司信贷、绩效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机构投资者同时持股多家相关公司时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文献进行了补充。当前银企关联的文献多是从贷款持续时间、银企距离、公司持股银行、银行持股公司、银企交叉持股等角度作为银企关联强度的衡量指标。本文从银企共同持股程度的角度衡量了银企关联程度,对银企关联强度的衡量指标进行了扩充。(3)本文基于第一手数据,采用了更加可靠的方法,在银企共同持股对我国信贷市场影响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本文通过构建含有银企共同持股的公司贷款模型分析银企共同持股对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年报、手工收集的方式获得了样本中208家银行2017至2018年的前十大股东数据并与企业前十大股东数据进行匹配,克服了文献研究核心数据缺失的问题。本文还构建独特的工具变量,并通过使用线性概率模型实证分析了银企共同持股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绩效的影响,发现我国信贷市场中一个特别的现象:银企共同持股人在不同规模公司中扮演的角色截然相反。实证结果与以发达国家信贷市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本文从加强外部监管和制度建设、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提高投资者教育三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