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互动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之后发展迅速。这主要是因为二战后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失败,人们从关心形式均等转向实质均等,从研究学校外部的各种制度转向学校内部的各种过程,师生互动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于研究师生交往具有重要的价值。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课堂师生互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欧美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展开论述,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分析及历史考察。首先,对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的概念界定和对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类型及内涵、实质的理论分析。由于学者们对师生互动研究的视角不同,所以分类不一。尽管对互动的分类不一,但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影响、不断适应、随时调整的过程及获得知识、弘扬个性、完善人格的实质是不变的。其次,对课堂师生互动实证研究的历史考察。这主要涉及欧美、中国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包括高尔顿(Galton,W.)等人设计的对教师、学生的观察项目清单、贝尔斯(Bales,R.F.)建构的小群体互动行为类目系统、吴康宁等人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主体构成、师生个体言语交往行为观察清单及沈贵鹏等人的“教师课堂口头言语互动行为”的观察项目清单等,但最具影响力的是弗兰德斯(Flanders,N.A.)的互动分类分析体系,弗兰德斯的主要贡献是设计出了教师的语言、学生的语言及沉默等观察类目系统及相应的观察类目清单。陈瑶等人的数据表即是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体系的运用。 第二部分: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现场考察与分析。这部分是本论 文的两个重点之一。笔者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示课堂师生互动 的概貌,旨在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此部分的材料来自笔 者二O02年10月至11月间对济南市历城六中初二年级(英语、数学) 及初一年级两个实验班(英语)的实地听课。通过观察、问卷、访谈 等方法,笔者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课堂教师言语互动 的对象差异。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教师的互动行为没有明显的 性别倾向;教师对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互动机会,即教师 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和教师子女互动,给这部分学生较多的互动机会; 教师选择互动对象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甚大。第二,教师、学生的课堂 言语行为及教师角色分析。课堂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要求、评价等 方式,扮演着定向者、定向·定规者、定向·定论者、定向·定规·定 论者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言语行为主要为应答(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在“主动回答” 问题方面的表现因成绩、身份而有明显差异,而 性别之间的差异较小。第三,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时间分配(师个、 师组、师班)。总体上讲,所观察学校的互动为师生互动主导型(89.7%)。 初H年级的互动形式主要为师班互动(55.3O)和师个互动(44.7O), 而初一(3)、(4)的互动以师班互动为主(65石%),兼有师个互动与 师组互动(各占门.2%)的特征。这几方面的数据反映了我国部分中学 课堂互动的现状。令笔者感触颇深的是教育学的现代理论与实践者的 操作之间有一道很大的鸿沟,实际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差较远。 第三部分:课堂师生非言语互动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此部分是本 论文的第二个重点。首先,通过问卷形式体现学生对教师非言语的解 读及期望。其次,教师非言语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最后,对 非言语的特点、原则和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到目前为止,关于课堂 师生非言语的专题论文数量不多,并且也不系统。笔者试图在前人的 基础上作一归纳,旨在引起教师对非言语重要性的认识,使言语、非 言语相得益彰,提高课堂互动质量,达到声情并茂的良好效果。 第四部分:对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分析及促进课堂师生有 效互动的建议。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名实不符的互动和教师的素质低两 2 多 方面进行了分析。如何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笔者认为,更新教育 理念、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改 进教育评价机制不失为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