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营造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风景旅游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多与旅游景地的大力建设,游客中心的场所营造越来越受到游客及管理者的的重视。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乡土景观正土崩瓦解,人们面对陌生的城市与建筑,陷入深深的场所缺失危机。游客服务中心大多选址于山川、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风景区,或名胜古迹等观光景区,或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游客中心建筑产生在特定的场所中,不仅反映了场所精神,还要与场地环境相协调。  论文试图从国内外多个著名优秀的游客中心调研和文献整理中,获得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成果。站在场所营造的视角,研究分析了游客中心的选址、规划、布局、空间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以期形成游客中心场所表达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课题相关背景进行研究,深化了游客中心的概念内涵并且对风景旅游区的游客中心进行类型界定,并探讨了我国游客中心发展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然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等重要内容。第二章,对国内外的旅游规划理论及游客中心的起源与特征进行了概述,着重对场所与场所理论做了深度解析。第三章,对游客中心建筑的规划布局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涵盖了选址分类,复杂环境下的布局原则等,重点对游客中心的空间形态及界面肌理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及差异性研究。第四章,以场所理论来指导游客中心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唤醒场所精神。在塑造场所空间方面,游客中心建筑应控制“形势”、结合地形、消减体量、溶解界面。在表达场所特性方面,游客中心需要适应地域气候,选择地方材料,继承传统工艺,异化传统形式。第五章,对实践案例—湘潭市旅游服务信息中心做了详细解读。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形式,城市中的“家庭网店”住宅也应运而生。与传统住宅不同,“
在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面临着相当的困境:私人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并使城市交通效率低下,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弱势群体难以获得更
本文主要以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以在城市公共空间重构中工业遗产地的保护和再创造的问题展开,分析了工业遗产地的改造背景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和互动,把工业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难题,而其中的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和谐共生更成为建筑学关注的热点。 本文试图立足于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新兴的居住区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在逐渐蚕食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很多国家,乡村凭借其独特的旅游地特征,与景区、都市圈一起并列成为现今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遗产重要的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建房热潮,建造了大批乡村住宅。由于受社会、家庭结构转变,政策制度,经济水平
本文试图通过对尺度概念的历史性思考和定位,直面当代南京城市由于快速发展所出现的诸多建设问题。全文强化了尺度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操作两条线索,并针对当下后现代反思过程中的
在此新千年伊始的“十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新一阶段,经济重点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通过结构调整获得更佳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新时期。在此结构调整中,作为城市发展主力军的
论文以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城市空间为线索,以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物质——形体”方法中的“关联耦合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关联耦合法的基本原理、组成要素、耦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