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风景旅游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建筑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多与旅游景地的大力建设,游客中心的场所营造越来越受到游客及管理者的的重视。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乡土景观正土崩瓦解,人们面对陌生的城市与建筑,陷入深深的场所缺失危机。游客服务中心大多选址于山川、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风景区,或名胜古迹等观光景区,或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游客中心建筑产生在特定的场所中,不仅反映了场所精神,还要与场地环境相协调。 论文试图从国内外多个著名优秀的游客中心调研和文献整理中,获得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成果。站在场所营造的视角,研究分析了游客中心的选址、规划、布局、空间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以期形成游客中心场所表达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课题相关背景进行研究,深化了游客中心的概念内涵并且对风景旅游区的游客中心进行类型界定,并探讨了我国游客中心发展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然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等重要内容。第二章,对国内外的旅游规划理论及游客中心的起源与特征进行了概述,着重对场所与场所理论做了深度解析。第三章,对游客中心建筑的规划布局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涵盖了选址分类,复杂环境下的布局原则等,重点对游客中心的空间形态及界面肌理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及差异性研究。第四章,以场所理论来指导游客中心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唤醒场所精神。在塑造场所空间方面,游客中心建筑应控制“形势”、结合地形、消减体量、溶解界面。在表达场所特性方面,游客中心需要适应地域气候,选择地方材料,继承传统工艺,异化传统形式。第五章,对实践案例—湘潭市旅游服务信息中心做了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