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而近年来,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造成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上涨,与此同时,受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也备受关注,其中,农村居民点建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长期缺乏合理安排与布局,村庄规划受到阻碍,造成我国农村地区用地混乱,尤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合理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以及“空心村”广泛存在。而作为粮食产出较高的粮食产地及农产品商品粮基地,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粮食产地庆安县为研究区,从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适宜性评价及优化布局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庆安县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5-2015年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点显著,从时间上来看,农村居民点面积上升,其中,小型居民点比例上升较大,大中型居民点比例上升速度较缓;从空间上来看,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南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较稀疏,且农村居民点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集聚程度也越来越高;从重心变化来看,庆安县农村居民点转移变化并不大,重心相对集中,总体呈现由外向内再向外变化的趋势,而且主要围绕庆安镇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发展。(2)通过运用单元加权法计算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影响力,分析结果可知,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影响力分值最大是52.90,最小分值为5.68,平均分值为15.90,大于平均分值的居民点占比37.17%,小于平均分值的居民点占比62.83%;且其分布存在明显拐点,表明其呈正态分布。(3)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根据斑块综合影响力将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核心村、自然村和零星村4类,并依次确定庆安县农村居民点调整模式分别为优先发展型、重点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及迁移合并型四种模式。其中,优先发展型农村居民点有46个,总面积为1419.62hm~2,重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有183个,总面积为2993.25hm~2,限制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有453个,总面积为3796.64hm~2,迁移合并的农村居民点有764个,总面积为1282.00hm~2。(4)通过改进的WVD-EBP模型及两步移动搜索法优化庆安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其优化布局结果为:农村居民点数量总减少764个,由1457个图斑减少到693个,减少了52.43%,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了1282.00hm~2,由原来的总面积9591.37hm~2减少到8309.37hm~2,减少了13.51%,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由330.75m2减少至286.53m2。在利用WVD-EBP模型确定迁移方向后,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确定了第一次迁移的农村居民点,迁移农村居民点数量为237个,减少面积为373.78hm2,第二次迁移农村居民点数量为527个,总面积为908.22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