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急性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效能评价。方法:对沈阳军区总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30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1例均为发病在72小时以内,并经头CT或MRI被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收入神经内科病房,并在入院时、症状加重时、入院后第14天进行NIHSS评分。2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2007年Han等提出的改良TOAST病因学分型。其中,2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ABCD2评分标准进行高、中、低分层。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和单一用药组(单用阿司匹林)。2011年10月后加入另外一组: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其中负荷剂量组男116例,女14例,年龄36-86岁,平均为60.71±11.58;联合用药组男27例,女10例,年龄33-80岁,平均为61.72±11.55;单一用药组男116例,女18例,年龄27-87岁,平均为61.01±12.25。负荷剂量组入院当日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次日改为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天一次,联用2周;单一用药组于入院当日服用拜阿司匹林300mg口服每天一次,联用2周;联合用药组于入院当日服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天一次,联用2周。2周后三组均改为常规预防剂量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天一次。结果:134例单药组治疗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为3.25±2.40,治疗2周后NIHSS为1.96±2.16,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0例负荷剂量组治疗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为3.95±2.81,治疗2周后NIHSS为2.22±2.36,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7例联合用药组治疗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为3.65±2.25,治疗2周后NIHSS为2.11±2.29,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TIA患者中,阿司匹林组1例发生卒中;281例脑梗死患者进展36例,其中134例单药组脑梗死患者发生进展26例,130例负荷剂量组脑梗死患者发生进展8例,37例联合用药组脑梗死患者发生进展2例。其中单药组8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进展23例(28.05%),负荷剂量组7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生进展7例(8.86%),联合用药组3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进展2例(6.45%)。安全性方面:三组在治疗期间,发生非致死性出血共7例,其中,负荷剂量组牙龈出血2例,泌尿系出血1例,皮肤粘膜出血1例;联合用药组牙龈出血1例;阿司匹林组中牙龈出血1例,皮肤粘膜出现1例。三组中均未发生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均未发生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哮喘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1.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给予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2.在本研究,卒中和TIA后72小时以内给予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和300mg阿司匹林是安全有效的;3.对于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氯吡格雷负荷量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和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进展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