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提出的特有概念,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能够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新兴产业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中国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实现经济赶超的要求,更是其摆脱资源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长期被俘获于低附加值全球价值链低端及以贸易条件恶化为特征的“贫困化增长”等现状的需要,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中国应基于本土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延续以往“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目前,中国国内系统研究本土市场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的文献还不是很多,实证研究更少。鉴于此,本文在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主要从本土市场效应、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本土市场需求等方面展开,并归纳出了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为基于本土市场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为了证明基于本土市场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是比“以市场换技术”更好的选择,本文在考虑了发展中国家落后企业和发达国家领先企业之间差异后,将以消费者数量表示的本土市场规模因素加入了Choi and Shin(1992)②和李长英(2011)③的纵向产品差异模型中,在微观层面用数理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本土市场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各省(市区)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在考察的19个产业中,有12个产业存在本土市场效应,说明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本土市场效应。在验证了本土市场规模比资源禀赋更能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后,本文又用高技术产业数据代替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中国1998年—2011年除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和内蒙古自治区外的26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本土市场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影响和作用途径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本土市场规模与战略新兴产业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本土市场规模主要通过劳动投入、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绩效这三个途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虽然基于本土市场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性在理论和实证上都得到了证明,但这是以本土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前提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国内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发掘,同时注意疏通相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此外,各地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更具针对性,以使政府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并积极培育竞争性的市场氛围,促进产业创新。另外,企业自身也应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大的优势获得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适合基于本土市场规模发展的战略,对那些不存在本土市场效应的产业还是应更多地考虑要素禀赋的分布情况。最后,基于本土市场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相反,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是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