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HIV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感染人类,HIV主要侵犯CD4+T细胞,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HIV核酸整合在宿主染色体DNA上,此阶段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较低,CD4+T细胞数量也没有明显减少,病人处于潜伏期。HIV感染者往往有长达10年左右的潜伏期。当HIV病毒进入复制周期,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CD4+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和病毒载量增加。因此CD4+T细胞数量和病毒载量是判断HIV在患者体内是否复制、以及艾滋病进展和结局的重要指标。由于HIV病毒的结构特点,在应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三种或四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该疗法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该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提高AIDS患者存活率,但也经常出现病毒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往往由于HIV耐药而严重影响治疗效率。 测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感染HIV的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非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类(PI)基因型耐药位点,有助于及时发现艾滋病患者体内HIV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及时改变治疗方案,防止病毒耐药性对疾病治疗的延误。我们选取了30例临床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其中20例产生耐药位点,在对这20例产生耐药位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全程监测其体内HIV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非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类(PI)基因型耐药位点,并动态观察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和病毒载量变化。根据基因型耐药监测结果,及时更改治疗药物。有利于提高疗效,节省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由HIV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30例,患者年龄分布从20-60岁不等,来自于河南省8个地市,病人均有AIDS的临床症状,符合AIDS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诊断标准),并且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试HIV型抗体阳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HIV型确证实验阳性,HIV病毒载量均>2000 copies/ml。进行耐药位点检测,筛选出产生耐药位点的患者。 2.T细胞亚群及基因型耐药位点检测:分别在产生耐药位点的20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前后采集EDTA-K2外周血,利用贝克曼navios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应用美国雅培公司的m2000RT系统进行 HIV载量测定,应用美国雅培 ViroSeq HIV耐药系统检测患者血浆中HIV病毒的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非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类(PI)基因型耐药位点。 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用于定量资料的差异性比较,P值<0.05为显著差异。 结果: 1.HIV基因型耐药结果:30例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20例耐药者,耐药比率达到66.6%。对20例耐药情况分析,产生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非逆转录酶抑制剂类(NNRTI)基因型耐药位点、蛋白酶抑制剂类(PI)基因型耐药位点的患者分别为19例,19例和9例。说明Nrti和Nnrti的耐药的发生率更高。 2.改变治疗方案前后外周血 T细胞亚群及HIV病毒载量的变化:改变治疗方案前20例耐药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205.8±173.3个/ml,改变治疗方案后CD4+T细胞计数为389.1±190.7个/m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CD8+T淋巴细胞由改药前428.8±204.2上升至558.6±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淋巴细胞由改药前748.2±434.7上升至1082.3±743.2,患者HIV载量计数值对数值3.17±0.61与改药前HIV载量计数值对数值4.48±0.32相比,100%的患者在更改用药方案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艾滋病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现象,快速准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相比较HIV载量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于耐药株发现的滞后性来说,HIV基因耐药型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耐药病毒株并针对性检测耐药位点,指导临床医生根据耐药位点的不同,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节省药物和资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