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于1992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引入国内,之后在我国迅速形成工厂化大规模养殖。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通过对2004年的黄海所病研室收录样品流行病调查发现了两种主要的细菌性疾病,依照外观症状,将它们称为出血症和溃疡症。这两种疾病死亡率高,常造成急性死亡。出血症的主要症状为早期体色变暗,平衡失调,不再摄食,少部分鱼还出现了在水中狂游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表大面积出血,鳍条充血发红,严重时可溃烂,解剖可见肠胃空,肠壁严重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出现血斑,脾脏、肾脏肿大并稍微褪色。溃疡症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病灶部位出血、肌肉溃烂、眼球凸出等,解剖可见鳃丝贫血,肝脏充血,肾脏和胆囊肿大,肠壁充血并呈透明状,从出现发病症状起,大约一周后开始出现死亡。 从患出血症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MN,革兰氏阴性,弯或直短杆状,具极生单鞭毛,可运动,TSB培养基上菌落半透明。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该菌与L.anguillarum极其相似,进一步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MN菌与L.anguillarum自然聚类,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可将MN菌鉴定为L.anguillarum。用该菌感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其半数致死量LD50=1.49×10~5CFU/尾鱼。药敏试验表明菌必治、头孢氨噻肟、罗美沙星等多种药物对所分离的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从患溃疡症状明显的病鱼中分离出优势菌并命名为H1,经人工感染证实H1即为引起本次养殖大菱鲆体表溃疡症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揭示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综合该菌在形态、生理生化、API 20NE与API 20E自动鉴定结果、16S rDNA同源性等方面的特性,确认H1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该菌对呋喃妥因、氯霉素、菌必治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哈维氏弧菌是海水养殖鱼类的常见致病菌,但作为养殖大菱鲆的病原菌属首次报道。 受免动物血清抗体效价是评价特异性免疫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抗体效价的高低通常显示了免疫的成败。用0.5%的福尔马林灭活L.anguillarum制备灭活疫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