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英文名为Olive flounder,Bastard halibut,Japanese flounder等。在我国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因其体色又名褐牙鲆,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淋巴囊肿病是近年来对我国沿海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20世纪90年代,淋巴囊肿病的爆发给我国牙鲆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使用牙鲆鳃细胞系(Flounder gill,FG)进行病毒培养,在光镜下可见培养细胞有明显CPE症状出现。将培养细胞收集、超薄切片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培养细胞中有典型的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的病毒粒子,大小为220~290 nm,衣壳大小为190~240 nm,其核心直径为130~140 nm。在胞质中发现病毒的包涵体。收集接种病毒后的培养细胞,酚/氯仿法提取DNA后,根据编码LCD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中间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454 bp长度的特异性DNA片段。证明FG细胞可以作为LCDV的敏感细胞系。对LCDV在体外培养FG细胞中的增殖周期进行了研究,电镜观察发现病毒感染并吸附细胞后8 h内即可完成一个复制周期。接种病毒后2 h的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没有病变,细胞内未观察到病毒粒子,但可观察到大量病毒正在吸附及侵入培养细胞,病毒形态规则,大小在220~290 nm之间。接种6 h的细胞形态仍然正常,细胞器没有明显病变,病毒大都在侵入细胞,在细胞质内可见形态典型的病毒粒子,表明有些病毒已侵入细胞,胞质内病毒粒子大小也在220~290 nm之间,与细胞外病毒大小没有明显差别。接种10 h的细胞内开始出现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的大量复制和释放导致宿主细胞出现显著的病理变化,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网池扩张。接种24 h的细胞内病毒数目很多,大多数病毒正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