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路贷”是近两年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作为一类犯罪的统称,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利用虚增借贷金额、制造虚假给付痕迹、恶意制造认定违约、转单平账垒高金额等一种或者多种手段设置“套路”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关系,后采用暴力等不同方式追讨债务的犯罪行为。实践中,“套路贷”行为可能涉及诈骗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虚假诉讼罪等罪名。但是由于披着“民间借贷”的外衣,犯罪行为隐蔽,办案机关对案件本质认识不足等原因,之前多被当作“民间借贷”、“经济纠纷”类案件来处理,也正是由此凸显出的刑民交叉特征,给当前“套路贷”案件的办理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刑、民定性,涉案财产的认定与处置等刑民交叉案件中常常遇到的实体问题以及诉讼程序的选择、刑民程序的转化与衔接、判决的既判力等常见的程序性问题在“套路贷”案件中呈现出新的特点:行为人利用法律认定的规则制造“证据”导致“套路贷”与“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纠纷在民事诉讼中难以区分;在“套路贷”案件中认定和处置涉案财产时,有时难以兼顾被害人利益;“先刑后民”模式作为刑民交叉案件的惯常处理模式,容易被试图推卸其民事责任的当事人恶意利用;对于当前大量存在的已经判决执行的涉嫌“套路贷”犯罪的民事案件如何进行纠正等等问题,需要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结合“套路贷”本身特点以及刑民交叉案件的既有处理方式来寻找最优解。“套路贷”案件中的刑民交叉困境,是刑民交叉某些普遍性问题在“套路贷”案件中的突出体现,所以其产生的原因既包括刑民规范上的竞合与差异,实践机制不完善等一般性因素,也包括借贷关系表面证据齐全,涉案财产多样等“套路贷”案件的特征性因素。基于上述分析,首先,在“套路贷”案件中要解决刑、民定性难题,就需要在办案过程中强化案件实质性审查,审判机关在处理民间借贷相关案件时,对于案件是否可能涉嫌“套路贷”犯罪,要提高警觉,主动加强实质性审查力度;公安机关在接到“套路贷”案件的报案时,应先抛掉公权力插手经济纠纷的顾虑,展开全面调查;另外还需要公、检、法三部门建立健全办案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与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其次,关于“套路贷”案件中涉案财产的认定与处置问题,犯罪数额的确定应从整体上进行否定性评价,并且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涉案财产的处置则需要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附带民事程序共同作用来全面处理。最后,程序选择问题,“套路贷”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当坚持“先刑后民”的诉讼处理模式,而对于事实上已经在先进行了的民事诉讼,应当根据案件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处理的不同结果分别进行纠正。文章最后对“套路贷”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反思和总结: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程序选择,要根据案件情形,作出更利于保护当事人权益、更为公正有效处理案件的选择;处理刑民交叉案件应当全面地、整体地看待案件事实,在刑、民定性的问题上加强实质性审查,做到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相统一,在程序问题上,坚持更佳保护当事人利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