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关键酶改造及转录调控提高酿酒酵母丙二酰辅酶A水平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enzyme A)是脂肪酸类衍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前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医药类,绿色能源及化工领域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此构建丙二酰辅酶A平台菌株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潜力。酿酒酵母的遗传背景研究透彻,安全性高,基因操作手段成熟,是微生物工业合成的常用菌株,以酿酒酵母为细胞工厂合成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品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在酿酒酵母中,中间代谢物丙二酰辅酶A是酯酰辅酶A合成的基本前体物质,酯酰辅酶A随后合成磷脂、三酯酰甘油等为细胞生长繁殖提供必需营养成分。细胞质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催化生成丙二酰辅酶A是酯酰辅酶A(acyl-CoA)合成的第一步反应,也是限速步骤。乙酰辅酶A羧化酶在转录水平和翻译后水平均受到代谢反馈调控作用,严格的调控使得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效率较低。此外,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大量消耗前体物质丙二酰辅酶A,使得胞内丙二酰辅酶A的可利用含量低,上游合成的严格调控与下游途径的消耗使得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量有限,不利于其他衍生化合物的工业合成。目前关于提高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合成的研究主要包括增强上游途径的代谢流,全基因组筛选可以提高丙二酰辅酶A水平的基因,弱化代谢途径中的节流支流等手段。其中即使最有效的策略也仅可使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产量提高5倍左右,距离实现相关产品的工业生产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进一步提高酿酒酵母关键前体化合物丙二酰辅酶A合成的研究对于提高其衍生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改造转录因子来弱化磷脂合成途径,有效的提高了丙二酰辅酶A在胞内的可利用含量,进而提高了其衍生产物3-羟基丙酸的产量。此外,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了可响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生物传感器,并从多层次优化生物传感器的敏感性和阈值,在此基础上,筛选提高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效率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位点的突变体。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磷脂合成途径是丙二酰辅酶A的主要消耗途径,但磷脂类化合物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因此不能直接截断磷脂的合成。本研究通过改造调控磷脂合成途径的转录因子来弱化磷脂途径的合成,有效的提高了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量,促进了 3-羟基丙酸的产量。对转录因子的改造通过敲除磷脂合成途径的转录激活因子INO2或INO4,超表达转录抑制因子OPI1。发现INO4的敲除和OPl1的超表达不能提高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3-羟基丙酸的合成,但INO2的敲除在导致细胞生长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使得3-羟基丙酸的产量提高1.8倍,说明Ino2能有效提高单细胞丙二酰辅酶A水平。为恢复细胞生长,进一步提高产物产量,我们在INO2敲除菌中添加磷脂类化合物合成的前体物质胆碱和肌醇,发现细胞生长恢复到野生型菌株生长的50%,并使3-羟基丙酸的产量达到477 mg/L,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 9倍,为目前报道的提高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效果最显著的改造。为减少添加额外营养物质的成本,对胆碱和肌醇的添加浓度进行摸索,发现只需添加0.02 mM的胆碱即可恢复生长,并大幅度提高3-羟基丙酸产量。我们进一步探索了不添加营养物也能恢复细胞生长并提高产量的可能性,在INO2敲除菌中表达具有部分活性的INO2突变体,其中表达TAD1突变体使得细胞生长恢复野生型菌的一半水平,同时使得3-羟基丙酸的产量提高1.8倍。说明表达具有部分活性的Ino2可以缓解细胞因磷脂合成不足而生长受损情况,平衡磷脂合成需求与丙二酰辅酶A积累之间的矛盾,并使得代谢流更倾向于流向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上述研究证明了通过转录水平调控增加丙二酰辅酶A向产物流向的可能性。(2)响应代谢物浓度的生物传感器是加速代谢工程改造的有力工具。基于原核生物中转录因子FapR可特异性的结合丙二酰辅酶A来调控脂肪酸基因转录的原理,我们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了两套可以响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生物传感器,分别可以感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后激活和抑制转录。第一套生物传感器将FapR的DNA结合位点fapO置于核心启动子的TATA框附近,构建随丙二酰辅酶A浓度增加激活转录的传感系统。我们在该系统中优化了fapO的位置及FapR的表达量,其中性能最佳的系统可以在感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变化时使得荧光信号输出范围提高到8倍,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在酿酒酵母中构建的丙二酰辅酶A感应系统。第二套生物传感器将FapR融合转录激活蛋白,并将fapO置于启动子的上游激活区,获得随着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升高抑制转录的传感器系统。通过对原始启动子的选择,fapO的位置、数量及激活蛋白的优化,获得不同性能的抑制模式的丙二酰辅酶A生物传感器。本研究构建的两套响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但信号输出趋势相反的传感器为丙二酰辅酶A代谢途径的调控以及突变体库的筛选提供了潜力工具。(3)乙酰辅酶A羧化酶是酿酒酵母细胞质中合成丙二酰辅酶A的唯一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除了受转录调控外,还受到严格的翻译后修饰,会被蛋白激酶磷酸化失活,从而限制了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效率。本研究对Acc1蛋白磷酸化修饰位点对酶活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突变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上的13个磷酸化位点,并利用构建的高性能激活模式的丙二酰辅酶A生物传感器,筛选提高丙二酰辅酶A合成能力的磷酸化位点突变体。通过对磷酸化位点突变体的筛选,发现了除Ser659,Ser1157外另一个对Acc1活性产生影响的磷酸化位点。在S659AS1157A突变的基础上增加S686A点突变进一步解除了磷酸化抑制作用,使得胞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更高,进而促进了丙二酰辅酶A的合成效率,最终得的三点组合突变体Acc1(S686AS659AS1157A)使3-羟基丙酸产量提高1.5倍,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Acc1(S659AS1157A)突变体对3-羟基丙酸产量提高的促进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关键酶的改造和关键代谢途径的转录调控来加强丙二酰辅酶A合成或弱化丙二酰辅酶A消耗,从而提高酿酒酵母细胞质内丙二酰辅酶A的含量,进而提高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3-羟基丙酸的产量。而两套响应丙二酰辅酶A浓度的生物传感器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丙二酰辅酶A代谢调控和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工作不仅直接提高了 3-羟基丙酸的合成,而且这些平台菌株的建立及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对于酿酒酵母合成其他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物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外,丙二酰辅酶A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优化对其他代谢物传感器的构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滚动直线导轨副是加工中心、数控设备等机械设备的关键功能部件,其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制造水平,随着机械设备持续向高速、大型化发展,高速、重型加工机床对导向承载机构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在高速、重载条件下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提高高速、重载滚柱直线导轨副性能为目标,研究了其多种工况下的动、静力学特性,建立了静刚度、固有频率、动摩擦及振动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
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急性应答机制,当胞内或者胞外微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通过自噬快速地进行应答,从而实现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因此,自噬对细胞的存活十分关键。自噬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在营养充足时,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当环境恶化时却可以促进肿瘤存活。许多化学小分子能快速进入细胞,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能可逆地结合蛋白质的特点。这些小分子可以与细胞内的因子结合从而调控自噬。在临床上运用这些化学小分子调
研究背景皮肤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高发病,损伤后的创面愈合问题更是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皮肤的创面愈合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它是一个复杂、有序、动态的修复过程,分为凝血期、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以及组织重构期4个相互连贯的阶段。成纤维细胞是创面肉芽组织中主要组成细胞。在正常创面愈合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能够被活化并逐渐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能高表达α-平滑肌
乳腺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大多数国家其发病率依旧逐年增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超过25.5万,并且超过4万患者因此死亡。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超过27.8万的中国大陆地区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死亡人数6.4万。目前,由于早期检测手段的提高和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然而,转移性乳腺癌疾病
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甲减,SCH)是指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甲减症状,只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升高,而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以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在正常范围的一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研究统计,IBS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1%的人口,尽管它不是一项致畸或致死性疾病,但它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证实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有研究
钛及其合金由于具有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地用于骨科、牙科以及整形外科等硬组织植入领域。但是钛基材料本身具有生物惰性,因此对其表面改性技术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表面和改性层。在其中,表面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易操作并且高效的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成功用于临床。经过氧化处理以后植入体表面能够形成具有多种结构和性能的生物活性多孔氧化膜层,进而提高钛基植
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斑块钙化(atherosclerotic calcification,AC)是在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斑块内发生的钙化,是一种最常见的钙化性血管病变,在炎症因子和氧化脂质等病理性刺激作用下,斑块内血管细胞亚群发生成骨样分化而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钙化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微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促钙化刺激,如炎症、氧化应激损伤、高糖和无机磷酸盐等,可促
角膜是一层透明无血管的纤维膜,在组织学结构上角膜共分为5层,从外向内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角膜内皮细胞为多边形单细胞层,是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保持角膜透明性和维持角膜厚度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角膜内皮细胞难以再生,若被损伤只能依赖残存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移行来进行修复。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造成内皮细胞的密度低于约500-800/mm2时,残存的内皮细胞便不能完全代偿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转化获得生物燃料和化工产品,能够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纤维素酶生产菌株中,丝状真菌能够分泌完整的纤维素降解酶组分。探索其纤维素酶合成调控的关键因子,阐明纤维素酶合成的调控网络,将为菌株的遗传改造提供合理的靶点,对于提高酶的产量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报道,假定的甲基转移酶LaeA/LAE1调控丝状真菌发育、纤维素酶基因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