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受限空间中水分子和离子耦合输运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流体是指受限于纳米空间中的流体,常见的纳米限域包括了纳米管、纳米孔、纳米通道以及其它更加复杂的纳米空间结构。根据受限空间的尺度又将其中的纳米流体分为“经典纳米流体”与“扩展纳米流体”。受限于纳米空间中的流体往往具有独特的纳米尺度效应,包括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等等。这些独特的效应使得纳米限域与纳米流体在离子分离、生物医学、纳米检测以及能源利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当水分子限制在纳米尺度的空间中时会表现出与宏观本体水不同的特性,如超快速的水输运、独特的水结构与介电性能等等。而纳米限域的结构、尺寸以及自身原子的属性均会对受限水分子的性质产生影响。比如尺寸较小的碳纳米管(CNT)结构规则、超疏水以及超光滑的内表面就是造成水分子快速输运的主要原因。在碳纳米管中存在滑移而在氮化硼纳米管中不存在滑移则证明了限域的界面原子的属性也是影响纳米流体的主要因素。而受限于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层间通道中的水分子也能够表现出独特的单链水分子与二维“冰”结构。通道内壁与水分子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通道中水的介电性能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溶液中的离子与水分子会形成独特的水合离子结构,但当受限空间的尺寸小于或接近于水合离子的尺寸时,则会发生脱水过程,即部分水壳层中的水分子会脱离离子的吸引导致出现残缺的水壳层结构。这种不完整的水壳层对离子的动力学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半脱水机制也正是离子选择性的基础。因此,充分理解纳米尺度下水分子和离子的输运性质,对纳米流器件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致力于研究在电场和压驱动下,水分子与离子相互拖动耦合穿越纳米通道的动力学性质。第一章我们首先对纳米流体力学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包括碳纳米管、纳米孔与纳米狭缝通道在内的几种常见纳米限域以及纳米流器件在膜科学、单分子检测与调控、能源利用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我们对水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输运性质,纳米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纳米通道中水和离子的特殊结构以及纳米水流驱动方案的发展做了简单的总结。第二章我们主要介绍了分子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其中分子力场、分子运动方程与相互作用的求解,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流程以及最终数据的处理方法是核心。对于短程相互作用的截断处理以及长程相互作用的Ewald处理方法我们也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外,我们还简单介绍了模拟中控温控压的方法,周期性边界条件以及模拟使用的Gromacs软件包。第三章我们致力于揭示压差驱动下水分子和离子耦合输运通过(10,10)CNT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阳离子对输运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水分子和离子之间相似的动力学性质则表明二者的运动存在强力的耦合关系。此外,随着盐浓度增大,离子对输运过程同时存在促进与抑制作用,会导致水分子和离子的通量出现独特的变化行为。我们还发现不同的离子能够以单离子、离子对、三离子乃至更复杂的形式共同输运通过CNT通道。这些动态的离子结构与水和离子的动力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将会给未来水和离子输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四章我们介绍了一种基于不对称疏水-亲水表面上流动的离子驱动碳纳米管中单链水分子的新颖纳米水泵。电场驱动下带电表面上离子和水分子的耦合运动将会为这种水泵提供间接驱动力。外电场,表面电荷密度以及驱动离子的种类都与被驱动水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性质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带正电与负电表面上驱动离子通量的差异会导致被驱动的水的流量、通量以及输运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由于表面电荷与上部区域内的水分子对管道中水的偶极取向存在竞争,导致带正电表面的系统中受限水分子表现出异常的三峰偶极取向分布以及高频率的偶极翻转事件。总之,模拟结果证明了我们利用不对称带电表面上运动的离子来驱动水分子通过纳米通道的方案是可行的,这或对未来纳米流器件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五章研究了水分子和离子输运通过一种新型石墨烯纳米通道的性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通道高度、外电场强度以及离子浓度的条件下离子的通量总存在一个普适的顺序K+>Cl->Na+≈Li+,且K+的通量几乎是Na+和Li+的两倍,因此也表明此类通道具有一定的离子选择性。通道内离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表现出对通道高度的异常敏感,在低高度的通道中离子会形成独特的二维水壳层结构。水合离子在进入单层高度的通道时水壳层会发生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变。在电场中,通道内离子的运动可以使用一维的Langevin方程进行描述。另外,通过一维的Poisson–Nernst–Planck方程也能很好的预测离子浓度与通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结果为水和离子通过石墨烯纳米通道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未来用于筛选离子的纳米流器件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其他文献
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的植入,承担着优化交通和城市结构的职责。而在大量站点周边,步行圈层引导下的土地价值衰减,造成相应城市功能和空间价值的衰减,导致相邻的多个站点难以整合联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站点的触媒作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城市结构,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而多站联动机制的形成,需要减弱步行圈层引导下的土地价值在远近距离上的差异度,由此在较远距离也能够进行较高价值的功能空间适配:
学位
呼叫中心是指通过电话等通讯媒介,为顾客提供业务咨询、信息查询、售后支持、交易处理等综合性服务的组织实体。据产业研究显示,近几年我国从事呼叫服务业务的呼叫中心企业越来越多,行业规模扩展迅速,从业坐席人数已超两百万。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坐席人员排班方案是企业人力计划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实际坐席排班往往是高度企业场景依赖的,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用工因素,其本质上是非常复杂的组合优化决策问题
学位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管理关系到园区的经济效益与多能互补能力,但面临新能源出力随机性和用户负荷不确定性的挑战。本文首先构建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问题的数学模型,将各供能子系统赋能为智能体,基于DDPG算法建立综合考虑子系统实时用能负荷、分时电价及各设备出力的系统能量管理模型。其次,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训练过程中交互三个子系统的能量管理模型梯度参数对模型的训练效果进行协同优化,打破数据壁垒的同时保
期刊
图连接互联系统是一类子系统互异且以任意无向图作为拓扑结构耦合连接而成的大规模互联系统,互联系统的每个子系统都具有独立的传感、计算和驱动模块,子系统间通过特定的通信链路交换信息以达到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目的.互联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力系统、机器人编队系统、自动高速公路系统、卫星组网系统等.本文主要研究了连续时间互联系统的H2性能分析及H2分布式控制问题、广义KYP引理、有限频H∞分布
学位
随着现代光电技术以及红外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逐步完善,各种侦查、制导系统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高精度制导能力以及目标识别能力等均大幅提升,对武器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利用红外诱饵可以模拟与真目标相似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而降低光电系统探测识别真目标的概率,分散和消耗敌方精确制导武器,实现导弹突防。因此,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军事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中段弹道导弹及其仿形诱
学位
结构化三维场景的语义分割是多种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基础,在场景分析、人机交互、增强现实、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化三维场景语义分割的性能有所提升,但是在预测精度、计算复杂度、标签依赖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分别基于双目相机采集的三维场景数据,和激光雷达、Kinect等传感器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展开了面向结构化三维场景的语义分割算法的研究。基于双目相机系统,本文利用
学位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残障人士众多的背景下,医疗康复领域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方案来缓解社会压力。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融合了生物力学、人体工程学、机构学、电子信息、传感和控制等多学科技术,在康复治疗辅助、老年或残障人士行走辅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一种穿戴式设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与人体存在着实时的人机物理交互,人与外骨骼的交
学位
射击精度是衡量多管火箭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多管火箭射击精度试验方法基于经典统计理论,试验用弹量多、试验周期长、成本高。本文依托国防973重大科研项目,以多管火箭为研究对象,运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最新研究成果,从弹、炮、环境等大系统角度出发,开展多管火箭射击精度动力学理论、仿真和试验研究,为提高多管火箭射击精度设计与试验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手段。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学位
聚焦离子束在(Focused Ion Beam,FIB)技术近几十年在微纳加工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支持了原位透射实验(in-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in-situ TEM),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in-situ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in-situ SEM),三维原子探针(Atom Probe Tomogra
学位
基于能量枢纽的电热网优化运行中,忽略能量枢纽设备能量效率随其输入或输出功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会导致优化运行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偏差。针对以上问题,首先,采用分段线性化方法逼近设备的可变能量效率,建立标准化矩阵模型对考虑设备可变能量效率的能量枢纽进行描述。其次,以系统购能总成本最小为目标,通过考虑设备可变能量效率的能量枢纽将区域供热网和配电网耦合,建立了电热网优化运行线性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