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五十六岁的老作家兼新诗人而言,隐地的诗歌取景很自然地抛却了奇幻的想象,其诗境倾向于对社会化人生的感悟和解剖,描述生和死、短暂与永恒、时间与空间、欲望与困惑、追逐与满足等等,他致力于表现人生,如何存在于世,如何于世上超越成为其诗歌创作的运思之源,从被动的存在到主动的超越,隐地的诗思围绕着这两个点展开,带有明显的哲理性和社会性。诗人在衰老体态大行其道的“下坠球”阶段步入诗坛,对于时间的恐惧感顺理成章充斥着他的思想,死亡意识的自觉也相应地催化了诗意的救赎,在时间中存在,在时间中超越,自然成为他立意的主题之一;他的人生颇多坎坷,一生累计搬家二十余次,这样的搬家史强化了他对人存在的空间感的认识,空间与人的关系成为其诗歌的一大主题,对于自我存在空间的追求,隐地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空间既是一种规约性力量,也是自由的承载方式,他对人存在的空间性做了多面的表达;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仿佛打通了他的奇经八脉,面对五味杂陈、矛盾重重的生活,不再简单执拗于一种直线思维,而是开始相反相成地考虑问题,他逐渐放开胸怀,接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悖论,于是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种圆融的思维境界,这种圆融源于他对人悖论式存在方式的参透。本文围绕着存在与超越两个中心,从时间、空间、悖论三个层面对隐地的诗歌世界做了一个整体性、深层次的梳理,并试图将他诗歌精神中蕴含的生存智慧挖掘出来。第一部分:时间性的存在与超越,以隐地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为起点,论述有限的、时间秩序下的生命存在,并通过对逝去时间的回望找寻到诗人的超越之道,提炼出诗人以诗意建构的精神青春。第二部分:空间性的存在与超越,针对隐地诗歌中敏锐的空间感受,对其代表性诗歌意象盒子、房子、门进行分析,力图呈现出他对人存在空间感的理性思索,并通过揭示空间所具有的自由与限制双重功能,挖掘出诗人冲出重围的“游”、“戏”精神。第三部分:悖论性的存在与超越,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梳理出悖论在隐地诗歌中的普遍应用与暗藏的人生智慧,悖论不仅是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提炼,也是他的诗意建构方式,并在悖论式人生的参悟基础上,生发出了一种太极式的圆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