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超越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五十六岁的老作家兼新诗人而言,隐地的诗歌取景很自然地抛却了奇幻的想象,其诗境倾向于对社会化人生的感悟和解剖,描述生和死、短暂与永恒、时间与空间、欲望与困惑、追逐与满足等等,他致力于表现人生,如何存在于世,如何于世上超越成为其诗歌创作的运思之源,从被动的存在到主动的超越,隐地的诗思围绕着这两个点展开,带有明显的哲理性和社会性。诗人在衰老体态大行其道的“下坠球”阶段步入诗坛,对于时间的恐惧感顺理成章充斥着他的思想,死亡意识的自觉也相应地催化了诗意的救赎,在时间中存在,在时间中超越,自然成为他立意的主题之一;他的人生颇多坎坷,一生累计搬家二十余次,这样的搬家史强化了他对人存在的空间感的认识,空间与人的关系成为其诗歌的一大主题,对于自我存在空间的追求,隐地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空间既是一种规约性力量,也是自由的承载方式,他对人存在的空间性做了多面的表达;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仿佛打通了他的奇经八脉,面对五味杂陈、矛盾重重的生活,不再简单执拗于一种直线思维,而是开始相反相成地考虑问题,他逐渐放开胸怀,接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悖论,于是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种圆融的思维境界,这种圆融源于他对人悖论式存在方式的参透。本文围绕着存在与超越两个中心,从时间、空间、悖论三个层面对隐地的诗歌世界做了一个整体性、深层次的梳理,并试图将他诗歌精神中蕴含的生存智慧挖掘出来。第一部分:时间性的存在与超越,以隐地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为起点,论述有限的、时间秩序下的生命存在,并通过对逝去时间的回望找寻到诗人的超越之道,提炼出诗人以诗意建构的精神青春。第二部分:空间性的存在与超越,针对隐地诗歌中敏锐的空间感受,对其代表性诗歌意象盒子、房子、门进行分析,力图呈现出他对人存在空间感的理性思索,并通过揭示空间所具有的自由与限制双重功能,挖掘出诗人冲出重围的“游”、“戏”精神。第三部分:悖论性的存在与超越,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梳理出悖论在隐地诗歌中的普遍应用与暗藏的人生智慧,悖论不仅是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提炼,也是他的诗意建构方式,并在悖论式人生的参悟基础上,生发出了一种太极式的圆融思维。
其他文献
<正>Fahr病(Fahr’s disease,FD)又称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Fahr于1930年报道了1例55岁男性患者,有双侧基底节、齿状核、小脑皮层钙化,以后就用Fahr命名。是一种少见病,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得主,冯伟林是近年崛起的以写历史文化散文见长的作家。本文以冯伟林的《谁与历史同行》、《借问英雄何处》、《书生报国》三本著作为主要研究文本,借鉴传统
本文拟对目前国内进行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以了解现行运动处方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试图发现运动处方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跨境电子商务以其时空上的零限制优势逐渐超越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其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对口人才的缺乏。从产学研视角出发,借助产学研平台,优化
本论文系以研究中国内蒙古当代作家其·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为目的。在本文第一章中,对其·敖特根其木格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体系分为女性形象、《革命者》、喇嘛及迷信者、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了高等教育变革的新高度;高职教育的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次数、时间和强度、选择项目和锻炼场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够,大部
<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影视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影视作品将视、听、说、读融为一体,场景真实生动,发音清晰标准,语言自然丰富,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
解放区作家的创作转型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史现象。成份纷繁复杂的解放区作家在延安都经历了较大程度上的创作转型。主要体现在从“民族的文学”到“党的文学”的
色·宝音尼木和(1902-1937)是蒙古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他深刻研究蒙古族现代文学现象,探索其中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文学观点,丰富了蒙古族现代文学理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