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本清张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作家。1980年5月,根据松本清张代表作《砂器》改编的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其精巧的布局及高超的心理描写,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随即,松本清张的小说乘借电影之余热,被大量翻译出版,传播甚广。直至今天,其作品仍多次被不同译者、不同出版社翻译再版。为了廓清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本论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全面梳理松本清张小说在我国各时期的翻译出版历史及现状,全面分析松本清张作品在中国大陆广为传播的原因。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今后的课题组成。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大陆有关松本清张作品的译本进行梳理,分析其译介历史。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0年。这期间有《日本的黑雾》《日本改造法案:北一辉之死》《点与线》三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出版。阅读者数量少,其作品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以电影《砂器》为契机,中国出现松本清张作品出版热潮。第三阶段是从1990年至今,《点与线》《砂器》《零的焦点》等作品多次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松本清张文学传播的背景及接受特征,探讨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历史。第二章将在梳理中国媒体对松本清张文学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阶段报道的内容及特征。从2004年至2017年共计46篇有关松本清张文学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松本清张的人物形象,生平简历,文学作品的主题及文学流派,作品的再版及更名,在推理小说界的地位及评价等。其次,分析松本清张的小说及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中国电影界及文学界产生的影响。重点探讨松本清张作品对中国第一部社会派推理小说《杏烧红》在其创作手法,背景设定,作品主题等方面的借鉴意义。第三章首先对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读者对松本清张小说的接受情况。其次,根据作品的有效编码化、媒体的共同作用以及读者的使用与满足等文艺媒体论观点,选取中国读者喜爱的三部作品《零的焦点》《点与线》《砂器》为例,分析其特征,深入挖掘松本清张小说的魅力所在。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受到时代背景、译者、出版社、媒体行业等各方面的影响,虽然这些方面对松本清张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被我国读者接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读者对松本清张作品中直面社会的精神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然,译者、出版社、媒体等的强力助推作用也发挥了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