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督教的家庭效应取样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城市的带动下,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找工作、赚取更多工资、改善生活质素,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等待机会。为了赚钱、发展事业,这些农村居民在城市建立家庭、落地生根。
  这股来自四方八面力量,加快中国的都市化。都市化现象出现的同时,家庭面对急速的改变,首先是从改变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改变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开始的,进而影响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随之而来,离散的家庭状况出现。核心家庭结构导致家庭独立于亲属群体以外,传统的家庭支持背景瓦解,使家庭更聚焦于家庭关系,增加家人磨擦的机会。同时,都市社会人口众多,人际关系淡薄,且工商业繁忙之下,竞争性强、心灵及精神上的压力极大,增加个体的孤单感,人们需要感情慰藉,对精神需要增加。这本是体现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影响之一的必然产品,这可是带来家庭的不稳定,也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婚姻和家庭是深受宗教影响的一个领域。随着基督教传播方式的改变,信徒人数增加,基督教信仰逐渐进入家庭,形成基督教家庭化,是以另一种方式作用于家庭。这对现代城市家庭生活是否产生效应呢?信仰对家庭生活和谐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呢?研究这一关系问题,除了探索基督教信仰功能怎样及如何作用于家庭外,更开始涉足于基督教家庭化范畴。本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在制度上按现象作出立法规管,而是要判断对社会效益是正面还是反面。
  本文主要是从宗教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进行探讨。这里,基督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伦理价值观,对维系信众家庭婚姻稳定有着积极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社会支持。笔者试以成都市教会作为取样对象。
  从宗教信仰研究的角度看,本文是一个实地的经验研究,主要特征是坚持以观察和经验为理论证实的原则,注重以经验的实地材料为依据。由主观上的理论演绎,转而注重对客观现象的经验考察;由主观的演绎转为客观的归纳。本文注重的是对日常生活、实际社会经验的分析与综合,方法上运用田野调查、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藉此对研究对象如实把握。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手田野资料,除了为归纳性结论提供物证外,也意在提供一种具有历史学意义的现象描述。
  为了回答基督教信仰价值观是否对婚姻家庭生活带来影响,笔者深入田野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参与性观察,参加各类不同聚会和活动,对成都市城区内教会内几十位教牧人员和基督徒进行深入的访谈。并在2009年10月和11月期间在教会聚会中发放统计问卷。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糅合社会学及基督教信仰对婚姻家庭的理论分析,形成了这份对我国现代城市基督教的家庭效应研究的考察与分析成果。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回顾,包括国外相关研究及启示,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还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第二章重点介绍研究点之发展,通过文献资料展示了基督教在成都市的进入方式及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然后,笔者对成都市基督教会的组织制度、运作管理和其他基督徒群体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以成都市基督教实证调查为基础,分别对基督教信仰与信徒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关系、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关系、与婚姻家庭质量的关系做了描述和讨论。
  第三章回答了基督教信仰是否有对信徒的婚姻家庭观念有所影响?笔者首先指出《圣经》是基督徒一切宗教信仰、生活规范的经典。因此介绍了基督教的婚姻观,包括:婚姻是一生一世的约定、结婚对象是要同一信仰、性生活要在婚姻关系中进行、及美满婚姻生活是要男女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等方面,并说明基督教会传递有关观念的途径。调查数据说明了信徒的婚姻观确实受着基督教信仰的影响。由于婚姻观影响着婚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基督教与婚姻家庭制度及观念的关系,直接成为第四章和第五章所要讨论问题的基本框架。
  第四章:家庭关系导向支持。是对基督教信仰与一系列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姊关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城市化人际关系是疏离的,甚至在家庭中出现,基督教婚姻观是否对这疏离的关系有正面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成都市不同的基督徒群体里进行访谈,目的是要了解基督徒家庭成员间关系如何。因着信仰的缘故,基督徒家庭里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明显地出现了好转,关系相对以前更亲密。
  第五章:家庭行为导向支持。是要了解基督教婚姻家庭观念是否影响夫妇对婚姻质量的评价,包括彼此间的沟通、家庭责任、尊重接纳、亲密度及一致性。婚姻质量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强调与配偶的沟通、互动、责任感等。透过访谈、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的方法,我们看到基督徒夫妇间的尊重、看法的一致性、对家庭的责任感都受到基督教婚姻观的影响。但在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人社会里,人们不太认同基督教婚姻观中“丈夫作主,妻子顺从”的看法,这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些反映。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的结论与讨论,是全文的总结。第六章在前述研究与分析基础上,着重分析基督教对整体家庭生活的影响,及其社会稳定的意义。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供已婚男女、未婚男女、基督教教牧人员及研究人员,作为对婚姻家庭有关课题研究的参考。透过本研究,笔者进一步意识到基督教会在缺乏归属感的城市化生活中,给城市人提供家庭的归属感;在充满压力、竞争的城市化人际关系里,给城市人提供积极力量。这是基督教在现代社会新的功能。
  一直以来,对基督教信仰与婚姻家庭生活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发表自西方欧美国家,因此宗教社会学研究人员纷纷发出呼吁,需要对其他地区进行有关研究。本研究是立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历史与社会脉络下,探究城市基督教与家庭生活的关系。这可算是对上述呼吁的一点反应及尝试,同时为中国的宗教制度提供城市基督教管理参考。
其他文献
视域融合这一术语出自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然而从六十年代以来,视域融合的具体方法却少有研究。这是因为,《真理与方法》从一开始所要寻求的就是超越方法的真理,其中,伽达默尔深刻批判了狄尔泰解释学中的方法论主义。这种倾向沿袭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精神,认为只有通过特定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理,从而把方法凌驾于真理之上,这样就偏离了真理游戏的本性。伽达默尔反对这种倾向,而坚持认为真理本身是超越方法的。理解是朝向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就受到中华文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于中华文化研究一直颇为重视。《庄子》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到了近代,日本学者开始对其哲学、文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不错的成果。二十世纪以后,日本运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框架,重新研究《庄子》思想,产生了大批的学者和大量的著述,尤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出一批重量级的庄学研究者:如森三树三郎、福永光司、金谷治等等。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中
学位
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试图通过一个先验演绎证明“自然合目的性原则”是反思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既然《判断力批判》是对于一般而言“(反思)判断力”这一认识能力的批判,这一证明倘若成功,则《判断力批判》全部工作在先验哲学中的基础便得到了证明,从而这一演绎将成为全书的核心论证。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演绎论证的分析表明,这一演绎虽然能够为一条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先验原则辩护,但却
学位
受试者保护工作体系(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 Program,简称HRPP)是目前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在加强医学研究管理和促进受试者保护方面通用的有效工作模式,其目的是保护参加生物医学研究和行为学研究的受试者的权利和福利。本论文即是对目前HRPP发展和运行状况较为完善的美国HRPP体系的考察。论文第一章首先从宏观视角(美国)和微观视角(美国医学科研机构层面)考察了HR
人类凭借自身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全球化背景下,这种代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根基。人类正处于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拐点上,各主流意识形态纷纷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在这个反思过程中,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资源被重新过滤,一部分左翼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始终保持着通往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域的路径,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正义问题亘古而弥新,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对正义问题的思考。正义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正义问题要从阶级、民族、国家和时代等因素出发予以考察。“法律正义”就是以法律制度为视角和维度。法律正义不仅仅具有道德伦理内涵,还是一种代表着社会正义、具有正义价值的社会体制。本文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正义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正义、法律
学位
本论文旨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存在问题的回应及其随之阐发的深层理论的相关问题,试图清理出亚里士多德的巴门尼德回应如何相关于他自己的这些重要学说。笔者拟通过探究亚里士多德如何在自然哲学著作和《形而上学》著作中来回应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同时就其学说目的和理论背景来分析这一回应是如何可能的,以评价这一回应是否是成功的;进而我还将考察这一回应如何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相关学说。  因此将重点考
“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是早期儒学的重要特征,早期儒家颇重从经典文本(“六经”)中诠释出自身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就《诗》而言,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早期儒者对《诗》的诠释实际上构成了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方式。  第一章讨论《诗》的儒家经典化问题。《诗》本为“周官之旧典”,作为早期儒家所“遭遇”到的文化语境,《诗》在春秋末期的存在
学位
禁忌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时日禁忌是道教禁忌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道教各种时日禁忌形成原因,以了解道教禁忌文化,更进一步地说,了解禁忌文化背后的道教思想。因此,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对道教时日禁忌进行探源。  第一章是对道教时日禁忌的界定和分类。道教禁忌属于禁忌中的一类,因此首先对“禁忌”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英文“塔布”词源、中文“禁忌”词源来分析禁忌的含义,得出禁忌的特征。其次,对道
学位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对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南宋社会佛教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佛教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我国寺院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政府解决宗教的若干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为当前佛教在现代化社会的未来寻求积极的出路。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为研究对象,立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的综合视角,将寺院的经济活动状况放置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