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代画家在吸收中原汉民族绘画技巧的同时,十分珍惜本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观念,他们以吸收、借鉴得来的笔墨技巧来表现自己民族的草原生活,在充满游牧民俗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画派——北方草原画派。辽代契丹族于晚唐五代时的北方崛起并逐渐强大,建国后又与北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化艺术上前接晚唐五代,后与宋代相互吸收、借鉴。因此,鞍马卷轴画、鞍马壁画以及鞍马画像石中内容丰富的图像资料,就成为了解和研究唐、五代以及宋辽时期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依据。辽代鞍马画的发展可以分三条路线进行研究:一是鞍马卷轴画,二是鞍马壁画,三是鞍马画像石。前者知作者姓名者多,但作品遗失较多。后两者保存下来的多,但大多不知姓名。因此,研究辽代鞍马画只能通过综合分析这三大绘画类别来获取有效资料。辽代绘画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受到唐和五代绘画影响的同时,又着意吸收北宋的写实画风及文人墨戏,其成就主要荟萃于卷轴画;二是对契丹本民族粗犷豪放的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绘画成就集中于契丹皇室和贵族的墓室壁画。辽代绘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美术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唐代和五代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北方草原画派”。“北方草原画派”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了辽、金、元三朝少数民族政权专门描绘草原生活的“草原画派”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及民族性。北方草原画派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