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通常仅仅考虑“交通通道”的功能。反思高速公路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生态公路”的建设理念开始得到重视。但目前的生态高速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倾向于静态的园林景观,设计师过分强调公路绿化、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的美学设计,除了造价昂贵之外,对高速公路行车的动态观赏特征缺乏考虑,生态绿色走廊式的景观设计往往使得公路景观与路外自然环境不能和谐一致。亟待探索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规划和设计体系。适应于高速运动的审美主体,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园林或市政道路,其审美方式具有动态特质。审美主体以高速运动的方式接受景观的刺激,以局部细节和观赏尺度为基准的静态景观设计方法并不适用,事实上高速公路景观审美具有动态的“印象流”特点。景观设计研究中首先应了解驾驶员在不同线形条件下的视觉行为特征,掌握驾驶员在高速行车时注视点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找出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区域,高速行车状态下这些区域迅速叠加而构成一个不同于公路空间本身的带状空间,即所谓的视空间。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之前应进行详细的立地调查,准确了解不同线形条件下驾驶员视空间与视点的相对位置情况,视空间里面的景观要素构成情况,进而分析不同视点条件下视空间内景观要素的丰富程度,以此作为眺望点选择的物质基础。这类作为眺望点的视点场其视方向上应该是完全开敞的,对视方向上存在视屏障的视点进行视屏障清理。对于那些由于路面信息过少而存在安全隐患的视点场则需要通过设置视屏障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景观整备,将驾驶员的视线吸引至路内。景观规划中以这种在适当的视点场清除或添置视屏障的方式作为基础进行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显得更加科学,同时也可以作为高速公路景观规划工程化和数量化的基础。在高速公路景观体验的整体节奏的把握方面,强调在充分的立地调查基础上,以重要景观节点(眺望点)和节点间段落的选择与划分作为重点,借助驾乘人员视觉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突出眺望点的景观作用并对不良的视点进行整备,同时加强段落间的景观特色设计,形成符合驾乘人员心理愉悦曲线且富于变化的景观“印象流”。基于以上指导思想,论文首先明确景观是由某一视点处的所见而在头脑中形成的视觉印象,它不是视对象本身,也不受个人好恶和教养水平的影响。视点作为决定审美主体景观体验方式的重要场所,在视觉印象的形成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视点也就没有所谓的景观,同一视对象会由于审美主体所处的视点不同而导致好恶不一的评价。指出公路本身是最重要的视点场,对于公路的景观规划重点在于视点场的整备,而视点场整备的核心便是视方向上视屏障的处治。对于品质好的视对象,在设计中应尽量去除视方向上的所有视屏障,使得视对象更加容易被看到,让它完完全全呈现在审美主体的眼前;对于个别品质不好的视对象,则应通过景观要素的选择适当设置视屏障,将不好的视对象屏蔽在审美主体的视域之外。由于视点场整备的核心便是视方向上视屏障的处治,所以应了解驾驶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的视觉行为特征,找出在不同线形情况下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区域。依据动态视觉的理论基础,驾驶员在高速行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视行为,即头部相对固定;假定注视过程中视轴线始终保持在行车轨迹的切线方向,且同等车速条件下注视距离为定长。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计算直道和弯道上驾驶员的注视点轨迹,探讨不同线形特征条件下注视点轨迹所决定的景观体验节奏,并进一步分析空间线形对驾驶员注视行为和景观体验节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特征情况下的景观体验,开展对驾驶员视觉空间内景观要素构成比例和变化频率的研究,笔者运用自主开发的用于驾驶员视觉空间客观还原的控制系统,即“车载数码相机等距变距自动拍照控制系统”对几种典型的视觉空间类型进行取样试验。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连续拍摄的大量相片分析不同类型空间里面驾驶员的关注区域情况,计算视空间里面景观要素的构成比例及其变化频率,并分析驾驶员在不同视觉空间内的心理感知状况。从而确定了俯角和弯道空间所在的视点场是设置眺望点的首选场所,仰角、空旷和部分小半径弯道的超高段空间是需要进行针对性景观整备的场所。基于驾驶员视觉空间内景观要素构成比例及变化频率分析结果,结合眺望点的遴选、景观节段的划分与过渡和空间围合程度的规划,研究适宜的高速公路景观整体体验节奏,即“印象流”的形成方法。通过主视点场前后路段的空间围合程度特征规划及不同视点场构成围合界面的景观要素选择,分析主视点场适宜辅助驾乘人员实现眺望的技术手段;针对一些不良的视点场类型提出恰当的景观整备手段,并探讨几种适宜的要素在不良视点场景观整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