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天笑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同时身兼报人、杂志编辑和文学社团组织者的多重身份。本文考察了他的翻译、小说创作、他所编辑的杂志,认为他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大致呈现出求新复又趋旧的历程--他的翻译、短篇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求新求变”的现代化冲动,而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总的来说却趋于保守。这既和包天笑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由旧到新,又由新趋旧的过程紧密相连,也和时代精神与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包天笑身处晚清巨变的关口,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迁相互映照,他的求新精神正是对“中国能否近代化”的时代命题的回答。   在包天笑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进行着不一样的尝试,自有侧重,因此他的一生构成了“一部纵的文学史”。对包天笑作品与文学活动的描述与分析,也成为考察那一代文化人面对时代变革时的选择及其新旧杂陈的人格状态的极佳切入点。   本文论述的重点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包天笑的翻译和创作文本到底构成了怎样一幅文学图景,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何处?二、包天笑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文化人,他们文学创作与活动到底如何影响了下一阶段即“五四”新文学,并且,是如何与之互动的?三、包天笑的文学活动(包括编辑杂志和组织社团)建构了怎样的公共空间?即外在于包天笑的文学创作的是怎样的文化环境?本文立足于文本研究和报刊杂志的考察,并试图把文学文本还原到产生它们的语境中去,描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是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第一部英文全译本,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本论文以文化误读为切入点,对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进行解读,基本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识字有明确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欲望,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识字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