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的深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两产业转型的一大方向,并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地理上也逐渐表现出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经济增长尚未摆脱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目标成为产业发展中难以协调的一大重点,因此,在如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愈发强劲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特征,把握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作用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产业和空间的角度入手,打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单个产业集聚的孤立性,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应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是否具有协同集聚的空间特征进行检验,在实证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环境效应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作为内生变量,重点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别考虑了与两个内生变量相关的控制变量组。结果发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程中,制造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正,在制造业集聚方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正,由于模型估计过程中考虑了两个方程的联立性,因此可以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验证了二者存在协同性。另外,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程中,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本身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制造业集聚方程中,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对制造业集聚表现出负向的抑制作用,自身的集聚效应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此外,实证结果显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本文应用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方向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2)在前文证实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的空间特征的情况下,接着对其环境效应展开探究。首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分别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外部性视角中溢出效应、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共享效应和基础设施共享效应,以及拥挤效应中的生产活动集聚和人口活动集聚,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分析,发现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和外部性视角来看,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作用,但从拥挤效应视角来看,对环境污染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据此认为,简单的理论分析并不能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加以探究。
(3)接着,为补充理论分析的不足,本文运用GTW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科学的量化,模型构建过程中,同时纳入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人口规模六个变量以规避遗漏变量造成的估计偏差。结果发现:第一,对时间加权回归(TWR)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和GTWR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从R2来看,GTWR模型高于TWR模型和GWR模型,从AIC值来看,GTWR模型低于TWR模型和GWR模型,可见GTWR模型显著优于TWR模型和GWR模型。另外,由于GTWR模型的诊断性较弱,对其回归结果中的残差进行检验,发现呈随机分布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GTWR模型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较高。第二,从全局层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除对外开放对环境污染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环境规制和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从局部层面来看,生产性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环境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为方便观察,将全国30个省域中(除西藏)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动趋势的省域进行归类,如北京、天津和河北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山西和辽宁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吉林和黑龙江表现为持续上升的趋势,四川和贵州表现为连续下降的趋势等,分为8类,进而发现临近省域更容易表现出相似的时间变化趋势,这对于全国和地区引导产业布局,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最后,本文对前文得出的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的地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等结论,提出适用于我国和地区引导产业布局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产业和空间的角度入手,打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单个产业集聚的孤立性,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应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是否具有协同集聚的空间特征进行检验,在实证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环境效应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作为内生变量,重点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别考虑了与两个内生变量相关的控制变量组。结果发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程中,制造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正,在制造业集聚方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正,由于模型估计过程中考虑了两个方程的联立性,因此可以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验证了二者存在协同性。另外,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程中,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本身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制造业集聚方程中,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对制造业集聚表现出负向的抑制作用,自身的集聚效应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此外,实证结果显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与本文应用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出的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方向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2)在前文证实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的空间特征的情况下,接着对其环境效应展开探究。首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分别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外部性视角中溢出效应、劳动力市场蓄水池效应、中间投入品共享效应和基础设施共享效应,以及拥挤效应中的生产活动集聚和人口活动集聚,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分析,发现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和外部性视角来看,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作用,但从拥挤效应视角来看,对环境污染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据此认为,简单的理论分析并不能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加以探究。
(3)接着,为补充理论分析的不足,本文运用GTW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科学的量化,模型构建过程中,同时纳入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外开放、环境规制和人口规模六个变量以规避遗漏变量造成的估计偏差。结果发现:第一,对时间加权回归(TWR)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和GTWR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从R2来看,GTWR模型高于TWR模型和GWR模型,从AIC值来看,GTWR模型低于TWR模型和GWR模型,可见GTWR模型显著优于TWR模型和GWR模型。另外,由于GTWR模型的诊断性较弱,对其回归结果中的残差进行检验,发现呈随机分布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GTWR模型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较高。第二,从全局层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除对外开放对环境污染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环境规制和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从局部层面来看,生产性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环境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为方便观察,将全国30个省域中(除西藏)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动趋势的省域进行归类,如北京、天津和河北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山西和辽宁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吉林和黑龙江表现为持续上升的趋势,四川和贵州表现为连续下降的趋势等,分为8类,进而发现临近省域更容易表现出相似的时间变化趋势,这对于全国和地区引导产业布局,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最后,本文对前文得出的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的地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等结论,提出适用于我国和地区引导产业布局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