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完成了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金融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手段,通过合理地配置资源,几百年来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是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本质,农村等偏远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由来已久,这反而扩大了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为了更合理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完成了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金融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手段,通过合理地配置资源,几百年来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是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本质,农村等偏远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由来已久,这反而扩大了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为了更合理的配置金融资源,联合国提倡推行普惠金融,中国也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收效甚微。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极速普及为普惠金融的推广插上了翅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终端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它相较传统金融具有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触达能力更强等特点,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乡村及偏远地区民众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也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在支付、理财、融资、保险等方面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产品,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资产回报率,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金融的普惠发展具有一定的减贫效应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为了验证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有助于减缓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选取了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引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公布的地区普惠金融指数,科学选取控制变量,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者呈负相关。在异质性讨论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中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这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更高的事实相吻合。
另外,本文介绍了中国及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效应、缓解偏远地区的“金融排斥”效应、提升贫困地区收入的减贫效应三个方面对其影响机制给出了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选取家庭净财产这一指标代表家庭整体的经济状况,研究了人均家庭净财产对子代早期收入的弹性影响,以及其中的中介效应问题。在方法上,通过OLS回归测度了基本的弹性影响,再通过样本分位数回归等方法进行了群体异质性分析。此外,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法以及路径分析等探究了父母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子代个体人力资本,子代早期收入
适龄女性的生育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女性面临着兼顾就业和家庭劳动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养育孩子这一密集型时间劳动减少了女性劳动时间,从而大幅度影响女性收入。在出生率不及预期,人口红利衰退及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今天,研究女性生育行为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改善已育女性的就业状况,创造劳动力供给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
住房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但是住房市场除了我们熟悉的买房市场,还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租房市场。2018年中国有13.95亿人口,高达2亿的租房人口,租房市场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中国租赁人口结构良好,一般认为主要的租赁人群集中在20~34岁的年轻人群体,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适龄租赁人口群体,居民租赁意愿不断增长。一方面,租房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引导租房市场有序规范发展。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
近年来金融业是全球资本活跃度最高的行业。2005年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逐渐兴起。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加速传统金融企业的转型和变革,也对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技术不断进步,业态不断发展的当下,如何与时俱进,了解当下,避免在学习中固步自封,对于即将进入人才市场的毕业生和求贤若渴的企业都十分重要。 本文梳理有关求职者薪资影响因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中央六部委于2009年联合发布“限薪令”的政策,正式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水平进行明文规定,而薪酬水平的降低会对高管的离职产生何种影响,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存在关系尚没有清晰的定论。 本文基于“限薪令”这一外生政策,选取2007年—2016年十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采用倾向评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的方法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进行配对处理,然后实证分析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结构一直处于再平衡的动态调整阶段,这一过程仍在延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过去多年GDP高速增长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深化,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逐渐趋缓稳定,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的“新常态”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增长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重大挑战。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负债过高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
中国的信托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金融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托业的委托代理机制是双重的;第二,绝大多数信托公司为非上市公司;第三,中国的信托公司是唯一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的金融机构。现有文献在研究公司经营绩效时通常剔除金融公司,而关于中国信托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文献则更少,并且仅有的小部分文献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基于以上原因,研究我国信托公司的管理层结构对其经营绩效
本文结合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主要研究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普遍“一股独大”的背景,引入企业股权特征视角,探析机构投资者在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与第一大股东持股为代表的股权集中度的交互效应如何。具体而言,本文探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投入是否存在不同影响;第二,若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加强研发创新力度存在明显影响,对第一大股
融资租赁作为位居银行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债权融资方式,在各个实体产业中间起链接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中心。目前国内租赁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与“一股独大”的现象突出,其后果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对公司业绩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关于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多如牛毛,其中多数研究是基于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而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制造业企业,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租赁公司这一类金融企业。本文从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角
近十年来,股权质押业务不断发展,虽然为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现有文献多从股权质押会导致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和掏空公司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忽视了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对高管的影响,事实上高管作为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者,质押股权的股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要对公司进行掏空还是为了避免控制权转移而操纵股价,都离不开高管的配合。这使得质押股权的股东有动机向高管输送利益,对高管进行脱离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