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文献阅读、问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潍坊市XX区实验小学实施的“轮值小导师”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实地调查。之后对目前实验小学教师的理论基础、轮值小导师开展的形式、实施的步骤、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较为详尽的剖析。最后对“轮值小导师”的实践研究提出实际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进该学校乃至该地区的此方面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入手,对“小导师”、“轮值小导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当前“小导师”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地阐述,以了解此项教育领域的实施动态和基本情况,本章最后详尽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轮值小导师”虽是一个新名词,但“小导师”的思想却由来已久。第二章中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体性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小导师”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阅读了相关理论,摘记了有关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为研究实验小学开展的此项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对潍坊市XX区实验小学“轮值小导师”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小导师”实践的背景、前期的准备和以授课“小导师”为例的“轮值小导师”具体开展情况等方面一一做了深入了解,梳理出了在实验小学开展此项活动必要性的重要依据。论文最后阐述实践的效果。笔者对实验小学的教师、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并对问卷情况和访谈记录进行了细密的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小学授课“小导师”教学模式试行一年来,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成就了教师、提升了学校,前景十分广阔。但成效的背后也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以期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