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法国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两国的互文交往中,法国对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科技、思想、学术等产生了普遍而深入的影响,法国元素由此而长时期地介入中国文学的表达,逐渐建构起了丰富而独立的“法国形象”,这也成为本文论题研究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在欧洲战场上受到法西斯的侵略,短时期内丧失了国家主权,和中国结为战时的盟军战友,相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敌人使得两国之间在情感和想象上有了更深入的交叉共融,中国抗战文学也对两国之间的战时关系作了表述,对战中的法国进行了详致而深入的文学表达,由此而建构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本文即围绕此论题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阐释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论题的比较文学学科类属的考虑,集中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论述。重点探讨了论题涉及到的关键术语“形象”和“法国形象”,对前者从词源学上进行了理论辨析和意义考证,对后者则着重对“法国形象”内涵的生成和衍变进行历时性的梳理。第二部分基于历史语境对“形象”生成的重要意义,简要地对中法历史、文化与文学交流、特别是二战时期两国之间的互文关系作以说明和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从集体话语和个体诉求两个方面,对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进行阐释研究。“法国形象”的集体表达主要呈现在对外国人群像的惯性抒写、对法兰西文明的美好想象、对战时盟友的惺惺相惜、对“法奸”形象的揭露批判和对法国民族英雄的歌颂赞美;同时本文关注到抗战时期作家巴金和艾青都集中对法国进行了文学表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抗战文学中“法国形象”的内涵。第四部分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抗战文学中“法国形象”的特征,具体通过与中国抗战文学中所塑造的美国人形象、俄国人形象、日本人形象和德国人形象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立体地呈现中国抗战时期文学对“法国形象”的表达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