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基于双侧联合功能训练的数字化镜像疗法(bilateral combined functional training based digital mirror therapy,BDMT)范式,分析范式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范式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为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临床创新提供思路。方法:1设计BDMT,并以1:2的比例,招募5位进修治疗师和10位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每天30分钟,每周5天,为期4周的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障碍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motor impairment subscale,FMA-UL),积木障碍盒测试(Block and Box Test,BBT)和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FIM)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基于治疗师和患者的主观反馈,分析范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BDMT组和对照组,在传统脑卒中康复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有、无数字化镜像视觉反馈(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下的双侧联合功能训练(Bilateral combined functional training,BCFT)。试验干预为每天30分钟,每周5天,持续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后,采用FMA-UL,BBT和FIM作为结局指标,观察BD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健、患侧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并探讨干预过程中健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观察性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无不良反应发生。干预后,FMA-UL、BBT和FIM分数均得到提高(P<0.05)。治疗师与患者的反馈分析表明:二者对于BDMT操作和治疗体验反馈均较好。BDMT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舒适度和可操作性。BDMT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在治疗师的辅助下,患者可较好配合治疗。治疗师普遍认为BDMT扩展了MT的临床应用范式,适用于脑卒中患者使用。然而,BDMT依赖于设备,操作空间有限,人工成本较高,且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随机对照研究发现:(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灶侧和病程,上肢近、远端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FMA-UL、健患侧上肢BBT和FIM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可比。同时分析发现,入选脑卒中患者健侧上肢BBT相比健康人指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2)试验干预后,组内比较发现:在FMA、FIM和健侧上肢BBT得分,两组患者在干预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侧上肢BBT表现,BDMT组在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干预后无变化(P>0.05)。组间比较发现:干预4周后,BDMT组与对照组相比,在FMA-UL、健侧上肢BBT和FI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侧上肢BBT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内健患侧上肢的BBT得分在干预前后无相关(P>0.05)。结论:1 BDMT在脑卒中上肢康复应用中具备操作可行性,扩展MT临床应用范式。2 BDMT应用中依赖设备,治疗空间受限,人工成本较高,需要保持环境安静。3 BDMT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健侧上肢灵巧性活动和ADL。4脑卒中患者可能存在健侧上肢功能障碍,且双侧上肢功能恢复可能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