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甘谷县毛家坪和天水县董家坪的西周至春秋战国秦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引起了学者们对秦戎关系的关注,而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对马家塬墓地的抢救性发掘,更是为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在第一章中,笔者简单回顾了学者们对秦人起源的争论,分析了产生争论的原因,持续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秦人起源问题至今没有结束,不论是东来说也好,西来说也罢,还是秦人起源二源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历史文献关于秦人起源的记载不一,二是学者们对考古资料的不同理解。不管秦人源于东还是源于西,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在陇右至关中地区活动、并且与当地戎族发生关系的那一支秦人不是戎族。在第二章中,笔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史籍文献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周边地区戎族的记载,解释了“戎”和“西戎”的含义,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周边戎族的分布地域。笔者认为“戎”是指战争和与战争有关的东西。西就是一个方位词,“西戎”就是指周以西各部落或各部族的总称。认为氐族主要分布于西汉水一带和陇山左右。羌戎文化分布在甘肃东部和陇山东侧。绵诸戎大致分布于天水、清水一带。豲戎分布于今天甘肃武山县、陇西县一带。朐衍戎分布于今天陕西、宁夏的定边、盐池一带。邦戎分布于今天水一带。冀戎分布于今天的甘肃甘谷县一带。义渠戎分布于甘肃庆阳地区一带。基本理清了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周边戎族的分布地域。在第三章中,笔者论述了史籍文献中所见的秦戎关系和考古资料中显示的秦戎关系。笔者梳理了史籍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秦戎关系的记载,认为秦戎关系主要是斗争,其次是交往和融合。又结合《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出土文物及相关问题探讨》等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和一些研究性文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秦与戎族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进而相互融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