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医学上的许多禁区已经开放,术前的常规抗凝治疗不再是妇科手术的禁区,妇科手术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术前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有文献表明,应用抗凝剂之前月经正常的妇女,其经期与经血量大都不受服用抗凝剂的干扰。在原有妇科疾病情况下,服用抗凝剂可使经期延长及经期血量增多,流血不止,最终导致贫血、血液凝血功能变化。由于妇科特殊疾病及特殊手术方式影响,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如进行妇科手术,医生既要考虑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又要避免因暂时停用抗凝药物而发生血栓栓塞,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疾病及手术方式的影响,因此,此类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抗凝剂的使用情况及手术时间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服用抗凝剂再次接受手术的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可采用桥梁治疗方案,即在围手术期临时替代性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而且,低分子肝素作为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桥梁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关于妇科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仍缺乏相关报道。因此,妇科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术后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再次进行妇科手术围手术期凝血系统指标的检测,观察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凝血系统功能发生的变化,探讨口服抗凝剂的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评估低分子肝素作为桥梁的桥梁疗法在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照组选择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的手术患者50例,均为体检正常的女性;研究组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因需接受妇科手术而暂停口服抗凝剂的患者51例,分非恶性肿瘤组及恶性肿瘤组,其中非恶性肿瘤组39例,恶性肿瘤组12例。本组患者华法林用量2.5~5.0mg或氯吡格雷用量50~100mg,服用抗凝剂后临床上无血栓栓塞形成的迹象和无出血倾向,为药物剂量使用合适者。正常对照组术前、术后24小时、3天、5天、7天分别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研究组入院时、术前、术后24小时、3天、5天、7天分别采血检测PT、INR。服用抗凝剂的择期手术患者入院后即停止服用抗凝药物,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连续5-7天,术前12小时停止低分子肝素应用,检测PT、INR正常后手术。急诊手术于术前2~4h肌注维生素K120mg,术前复查PT、INR正常后手术。术后第1天(术后24小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iU,口服抗凝剂开始使用。术后第2天,低分子肝素开始全剂量使用。术后5天,当INR为2.5时,低分子肝素应用停止。统计方法: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D)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自身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结果(1)、组内比较:PT、INR值在对照组术后24小时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天下降至正常值范围。PT、INR值在非恶性肿瘤组术后24小时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升高至入院时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INR值在恶性肿瘤组术后24小时及术后3天轻微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进行性升高,于术后7天升高至入院时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在术后24小时及术后3天,除对照组与非恶性肿瘤组外,其他各比较组之间在围手术期PT、INR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时间点三比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研究者患者5例出现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术后输血后达到止血目的。2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治愈。术后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阴道出血及伤口渗血等并发症。伤口全部甲级愈合。术后随诊3月,体格检查及超声扫描检查均未发现血栓形成。结论(1)、口服抗凝剂的妇科患者围手术期加强实验室凝血系统指标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2)、恶性肿瘤患者应采用桥梁治疗方案,其他如无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可能可采用暂停抗凝方案。(3)、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治疗的桥梁,在服用抗凝剂患者再次行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应用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