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南京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监测 目的:日益严峻的淋球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公共健康的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更新南京地区淋球菌的耐药监测数据,并对筛选出的头孢曲松低敏株进行基因分型和头孢曲松耐药相关基因检测。 方法:在2011至2012年间于南京性病门诊连续招募具有急性尿道炎症状的男性受试者。对采集的334株淋球菌以琼脂稀释法确定每株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采用酸性纸片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鉴定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并对PPNG和TRNG所携带的耐药质粒以多重PCR法分型。在头孢曲松低敏株(MIC≥0.125mg/L)中检测5个耐药相关基因(penA、mtrR、porB1b、ponA和pilQ)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确定其淋球菌多抗原序列分型(NG-MAST)的序列型(STs)。结果:本研究中98.8%(330/334)的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四环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97.9%(327/334)和67.7%(226/334)。未发现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的耐药株。质粒介导的耐药株所占比例为52%(175/334),包括120株(36%)PPNG和104株(31%) TRNG。90%(108/120)的PPNG株携带亚洲型β-内酰胺质粒,96%(100/104) TRNG菌株含有荷兰型tetM质粒。增高的头孢曲松MIC值见于15株(4.5%)淋球菌,分布于多种NG-MAST序列型,在penA、mtrR、porB1b基因序列中检测到多个耐药突变位点。共发现四种非镶嵌状PBP2氨基酸突变模式,其中一种为本研究首次报道。 结论:南京地区目前的淋病奈瑟菌的抗生素耐药模式与5年前基本相同。耐药质粒谱的变化提示了淋球菌株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换。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本地区淋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但头孢曲松低敏株的存在和大观霉素MIC的上升趋势提示应继续加强淋病奈瑟菌抗生素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检测。 第二部分:淋病奈瑟菌依赖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人体对淋病奈瑟菌的免疫防御反应短暂而微弱。本研究尝试在体外细胞水平证明IDO-1参与淋球菌的免疫调节。 方法:淋球菌体外感染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检测IDO-1的蛋白表达量和其酶活性。在淋球菌感染后的moDC与同源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系(MLR)中,加入IDO-1抑制剂L-1-MT,检测IDO-1活性阻断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在淋球菌和moDC的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IFN-γ和TLR4的中和抗体,检测IFN-γ和TLR4阻断对活性IDO-1诱导的影响。 结果:淋球菌体外感染人moDC可诱导产生活性IDO-1,并且淋球菌感染DC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依赖于IDO-1活性。淋球菌在人DC对IDO-1的诱导作用不依赖于菌体的活力,部分由TLR4介导,部分依赖于IFN-γ的表达。 结论:淋球菌通过诱导产生IDO-1下调DC的T细胞刺激能力,可能作为淋球菌的一种免疫逃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