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新教师培养基地的高师院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由于非师范类的高等院校的参与,师资培养由高师独家把持的局面被打破,高师面临严峻的外部竞争。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谋求发展,高师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和发展,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高师课堂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阵地则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所以,高师课堂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遵循“院校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应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对某省属师范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课堂教学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其原因,进而建构改进高师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推动该师范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并为全国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本研究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阐明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高师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理论以及高师课堂教学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辩证关系理论。第三部分为高师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高师课堂教学现状,分别对高师课堂教学目标、高师课堂教学内容、高师课堂教学模式、高师课堂教学媒体、高师课堂教学评价、高师教师的课堂表现、高师学生的课堂表现、高师课堂教学效果八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二是高师课堂教学已取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已取得的成就表现在高师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提高;高师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高师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高师学生基本认可高师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原因为: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行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高师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三是高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高师教师对高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多媒体使用不当;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有待进一步增强;高师学生实践机会少五个方面。另外,本研究从课堂文化、高师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和高师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及应用能力三个角度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高师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具体策略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合理使用多媒体;增强高师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发挥高师教师的示范性作用等。第五部分为结论。
其他文献
高校师资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发展的首要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原本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高校师资,其流动过程中存在的无序性和混乱性也逐渐暴露出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会走向各自的教育岗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学一定是存在滞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的扉页写下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中,众人看到了山河巨变下每一个鲜活生灵的人生浮沉,他们的人生缩影共同构成了
目的研析丽水畲族用药特点,丰富祖国医药宝库.方法将走家串乡深入基层访问全市畲族民间医师、药农等医药相关内容,输入到自编的程序的计算机,建立畲族医药数据库,然后进行统
对山西省阳城县1989 ̄1991年153例自杀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阳城县自杀死亡率13.75/10万,其中男性12.31/10万,女性15.25/10万,男女自杀死亡率之比为0.81。自杀死亡率较高的年龄组男性是20 ̄24岁,40 ̄44岁和50岁以上人群;女性是20 ̄29岁,40 ̄44岁,55 ̄59岁和70岁以上
2009年7月27日“第二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召开。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大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是一项成本很高且成本递增的产业,因高教需求膨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新世纪的各种新问题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也相应的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曾经的大学管理规章
《赤壁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核心思想与《东坡易传》相通,并受到了诸多儒家经典的深刻影响。文中"通二为一"的命题是苏轼哲学体系中的统摄性思想,体现了苏
浙中地区畲族人民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并善于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明辩药性、辨证施治,创造了独特的浙中畲族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