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G种子的杀虫活性和有效成分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豆科植物TFG为材料,以主要的储粮害虫谷蠹、玉米象、杂拟谷盗、锯谷盗为试验对象,对粗提物和分离物的触杀、驱避活性进行了跟踪测定,系统研究了溶剂和提取方法对粗提物触杀、驱避活性的影响,比较了提取率和生物活性的差异,客观评价了与提取效率及杀虫活性相关的因子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作用,并确立了一种用于提取TFG生物活性物质的最优方案,分离出其中所含的活性成分,鉴定出其化学结构,最后进一步研究了活性单体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无水乙醇、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为溶剂采用温浸回流法对TFG种子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用乙醇作溶剂时,对TFG的提取率最高,为11.48%,TFG的石油醚提取率最低,只有4.91%。TFG的氯仿提取率、乙酸乙酯提取率和丙酮提取率分别为7.24%、7.54%和5.29%。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成虫都表现出一定的驱避作用。氯仿温浸粗提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效果最好,在剂量为100μg/cm2的驱避级别达到Ⅱ级,在处理剂量为5000μg/cm2时,驱避级别达到Ⅲ级,其次是丙酮粗提物,在处理剂量为100μg/cm2时对玉米象的驱避级别达到Ⅱ级。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作用均优于对玉米象的作用。在各粗提物剂量为1.6μg/cm2时,7天平均驱避率均超过80%,驱避等级为Ⅴ级,丙酮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效果最好,其次是氯仿粗提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驱避效果最差。多重比较结果显示:TFG各粗提物对玉米象与锯谷盗的驱避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与玉米象的驱避率之间差异显著:各粗提物对锯谷盗与谷蠢的驱避率之间差异显著;TFG粗提物对4种仓虫成虫的驱避活性大小顺序为:杂拟谷盗>玉米象>锯谷盗>谷蠹。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玉米象成虫都有较好的触杀作用,玉米象成虫在接触药膜3天后,转而用干净无虫的小麦粒饲养1周,几乎均已死亡。TFG乙醇粗提物的上层物质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最强,处理玉米象24h和48h后的致死中量(简称LD50分别为0.362mg/cm2和0.328mg/cm2;乙酸乙酯粗提物和丙酮粗提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也较强,丙酮粗提物处理玉米象24h后的LD50为0.380mg/cm2,乙酸乙酯处理玉米象48h后的LD50为0.334mg/cm2;触杀活性较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处理玉米象24h和48h后得到的LD50分别比乙醇粗提物的LD50高2倍多。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杂拟谷盗成虫的触杀作用较弱,杂拟谷盗成虫在接触药膜3天后,转入试管内饲养1周,死虫的数量仅有小幅度上升。TFG乙醇粗提物上层物质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杂拟谷盗成虫24h、48h、72h和10d后的LD50分别为0.482mg/cm2、0.450mg/cm2、0.400mg/cm2和0.386mg/cm2,对杂拟谷盗触杀活性最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处理谷蠹24h后,丙酮粗提物触杀活性表现为最强,它对谷蠹成虫的LD50为0.240mg/cm2,触杀效果略高于乙醇粗提物和氯仿粗提物;经各粗提物处理后,谷蠹的死亡率从24h到48h的上升幅度较大。从TFG的5种溶剂粗提物对锯谷盗触杀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锯谷盗死亡率的变化幅度因粗提物以及施用的药剂剂量的不同而不同,TFG乙醇粗提物上层物质和氯仿粗提物的触杀效果较好,触杀活性最低的是石油醚粗提物。2.以TFG种子干粉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冷浸法、温浸法、索氏法、冷浸-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SCFE)对TFG粗提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SCFE法的提取率为11.35%,高于冷浸法(4.65%)和冷浸-索氏法(8.14%),略低于索氏法(12.99%),和温浸法(11.48%)的提取率基本持平。5种方法得到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都表现出良好的驱避性,不同粗提物的有效驱避剂量差异显著,其中,超临界CO2萃取物试验所用剂量最小,由初试结果将最高剂量拟定为0.16mg/cm2,其平均的驱避率为87.9%,驱避级别为Ⅴ级,第1天的驱避效果很显著,驱避率为96.6%,到第4天仍有明显的驱避效果;温浸法粗提物效果也较好,当粗提物剂量为0.96mg/cm2~1.6mg/cm2,处理后每天的驱避率都超过了80%,而平均驱避率更是超过了90%,驱避级别均在Ⅴ级。冷浸法、索氏法、冷浸-索氏法得到的粗提物的驱避效果相对较差,因而测试剂量最大,最高剂量设为16mg/cm2,是超临界CO2萃取物试验测试剂量的100倍。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玉米象都有较好的触杀效果,很小的剂量即可导致玉米象大量死亡。通过对各个时间段所得到的致死中量进行比较,发现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效果最好,处理玉米象24h、48h、72h后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252mg/cm2、0.232mg/cm2、0.166mg/cm2,与其它方法相比,剂量均为最低。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致死中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温浸法、SCFE法、冷浸法、冷浸.索氏提取、索氏提取法。SCFE法得到的粗提物对杂拟谷盗的触杀活性除了在前三天的观察中略低于温浸法粗提物,在转入饲料中饲喂一周后,其对杂拟谷盗的LD50与温浸法相当,在处理剂量为0.91mg/cm2时,杂拟谷盗72h后的死亡率达到了90%,在剂量高于0.52mg/cm2时,10d后的死亡率均在80%以上。5种方法得到的各粗提物对谷蠹的致死活性依次为温浸法>SCFE技术>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冷浸-索氏提取法。温浸法和SCFE法得到的TFG粗提物对谷蠹有良好的触杀活性,处理谷蠹24h后的LD50分别为0.255mg/cm2和0.256mg/cm2,48h后的LD50分别为0.144mg/cm2和0.156mg/cm2,72h后的LD50分别为0.112mg/cm2和0.142mg/cm2,10d后的LD50分别为0.100mg/cm2和0.130mg/cm2。3.以3种溶剂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作为夹带剂,对TFG种子干粉进行SCFE,TFG种子粗提物萃取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乙醇>乙酸乙酯>氯仿>无夹带剂,分别为14.17%、13.31%、10.74%和10.18%。以乙醇作为夹带剂时,所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最强,对玉米象处理24h,48h,72h后的LD50分别为231.764μg/cm2,194.43μg/cm2,141.06μg/cm2;乙酸乙酯作夹带剂时,得到的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效果也较好,对玉米象处理24h,48h,72h后的LD50分别为228.67μg/cm2,180.09μg/cm2和152.61μg/cm2,触杀效果较弱的是氯仿作为超临界CO2萃取的夹带剂时得到的萃取物,效果最差的是不选用夹带剂,用单一的超临界CO2作为溶剂而萃取得到的萃取物,处理玉米象72h后的LD50最大,为218.74μg/cm2。不同夹带剂萃取得到的各萃取物对杂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的大小依次为氯仿>乙醇>无夹带剂>乙酸乙酯,处理杂拟谷盗10d后的LD50分别为278.57μg/cm2、303.89μg/cm2、341.74μg/cm2和429.45μg/cm2。用乙醇作为夹带剂时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效果最好,24h时的LD50为115.14μg/cm2,10d时的LD50为78.25μg/cm2;用单一的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时的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生物活性最差,24h时的LD50为174.71μg/cm2,10d时的LD50为135.22μg/cm2。4.以萃取率作为目标函数,通过考察分析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体积和夹带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趋势,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条件为:操作压力的正交试验区间为20MPa~30MPa;萃取温度的正交试验区间为45℃~55℃;正交试验的操作时间为1.5h;正交试验夹带剂用量的区间为20mL~40mL;正交试验夹带剂浓度的区间为60%~95%。选择TFG萃取物的触杀活性作为主要的评判指标,同时以TFG萃取物萃取得率作为补充评判指标,以正交试验对TFG超临界CO2进行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55℃,央带剂为95%乙醇,固液比为200g:30mL。在优化工艺下得到的萃取得率为16.96%,与正交试验方案中的最高值即17.88%基本持平。优化后的SCFE技术工艺得到的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在处理后24h和10d的LD50分别为102.24μg/cm2和65.10μg/cm2,相对毒力分别为1.44和2.26。5.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TFG超临界CO2萃取物(简称TFG-1)进行萃取,萃取率分别为61.32%、9.22%、9.16%、8.39%和17.08%。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FG-1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石油醚萃取物中,对谷蠹成虫表现出很强的触杀作用,TFG-1石油醚萃取物对谷蠹处理24h、48h、72h和10d后的LD50分别为175.05μg/cm2、133.65μg/cm2、113.37μg/cm2和79.34μg/cm2。氯仿萃取物对谷蠹的触杀活性较强,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一定的活性,而正丁醇萃取物和水提取物未见杀虫活性。以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作为展开剂,将TFG-1石油醚萃取物进行薄层层析(TLC),在紫外光(254nm)下进行观察,未见明显谱带。说明TFG-1石油醚萃取物没有紫外吸收现象。当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1的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时展层效果最好,在碘显色时有5个谱带,在磷钼酸显色时有10个谱带,其Rf值在0.1-0.9之间。将TFG-1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柱层析,第1次柱层析后,经TLC检测,归类合并,共得到7个流分,第1个组分(Ⅰ)的得率最高,为75.13%,是TFG-1石油醚萃取物的主要成分。当载药量均为519.95μg/cm2时,只有流分Ⅰ的杀虫效果最明显,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即达到100%,流分Ⅵ其次,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为80.76%,另外流分Ⅴ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对谷蠹的致死率在24h时为46.67%,而流分Ⅱ、Ⅳ和Ⅶ的杀虫效果较差,流分Ⅲ几乎没有杀虫效果。流分Ⅰ柱层析分离得到5个样品,分别为样品a、样品b、样品c、样品d、样品e,其中样品e为流分Ⅰ的主要成分。流分Ⅵ柱层析分离后得到4个样品,分别为样品f、样品g、样品h、样品i,其中样品i为流分Ⅵ的主要成分。生物测试结果显示从流分Ⅰ中得到的5个样品均有杀虫活性,样品e对谷蠹成虫的触杀活性很强,当处理剂量为259.98μg/cm2时,谷蠹经样品e处理后,其24h时的死亡率达77.78%。从流分Ⅵ中得到的4个样品同样均有杀虫活性,样品i的触杀活性较强,谷蠹经剂量为259.98μg/cm2的样品i处理,其24h后的死亡率为41.11%。样品e经多次柱层析纯化得到一单体化合物e5222(简称化合物Ⅰ)。样品i经柱层析后,在丙酮中重结晶,得到一结晶状单体化合物i3111(简称化合物Ⅱ)。经理化常数测定和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分别是1,2-二亚油酰-3-硬脂酰-甘油三酯(1,2-dilinoleic acid-3-stearic acid-triglyceride)和4a,14a-二甲基-胆甾醇(4a,14a-dimethyl-cholesterol),这2个化合物均首次从TFG中发现。6.化合物Ⅰ对谷蠹成虫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剂量为129.99μg/cm2的药剂处理试虫24h、48h、72h和10天后,谷蠹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2.22%、40.00%、56.67%和70.00%,死亡率较高。化合物Ⅰ对玉米象有明显的触杀效果,用剂量为129.99μg/cm2的药剂处理试虫24h、48h、72h和10天后,玉米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6.67%、92.22%、95.56%和100.00%,死亡率很高。化合物Ⅱ对谷蠹和玉米象的触杀效果相对较弱,当药膜剂量为259.98μg/cm2时,对谷蠹处理10天后有少量成虫死亡,平均死亡率为4.44%,同样的剂量处理玉米象10天后的平均死亡率为97.78%。将化合物Ⅰ与化合物Ⅱ按质量比为1:1制成混剂,对谷蠹和玉米象的生测结果表明:处理谷蠹成虫10天后,得到的共毒系数为60.57,共毒系数数值小于80,两单体的活性在处理谷蠹成虫10天后表现为拮抗作用,混剂处理玉米象10天后,得到的共毒系数为30.23,共毒系数数值小于80,两单体对玉米象的活性同样表现为拮抗作用。
其他文献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学生中的这句怨言反映了当今即使在实施新课程,“减负”口号喊得轰轰烈烈,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依旧没有减轻,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
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是葡萄栽培上的毁灭性害虫。2005年我国再次发现了葡萄根瘤蚜,这对我国葡萄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及时、有效的防治根瘤蚜,
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慢件病,发病率高,但其临床存在多种表型,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与治疗存在较多难点,且国内哮喘患者对此类疾病的重视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此类疾病的控
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现金流量,企业积极分析现金流转、现金流动的状况,掌握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本文将首先介绍现
本研究探讨了在水稻和稻瘟病菌全蛋白组中使用基于蛋白结构的计算方法来筛选可能参与两者相互作用过程的蛋白的可能性。研究总共使用了来自TIGRRice v5的66710条蛋白序列和来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3种胰酶抑制药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回顾调查6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不同治疗药物分为乌司他丁组、善得定组、施他宁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
有限责任是公司法制度的基石,它最初为鼓励投资、转移风险、筹集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有限责任的重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本文将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森林灭火手泵是一种便携式灭火器具。在我国,森林灭火手泵操作的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同时,不合理的森林灭火手泵操作力及操作界面参数会导致作业负荷加大,造成作业疲劳,甚至会
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是一类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杆状的病原微生物,其天然宿主大多是农林业的害虫,因此在世界上被广泛的应用为生物杀虫剂。杆状病毒常常包埋于由蛋白质(polyhedri